張國華
(甘肅省定西公路局,甘肅 定西 743000)
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的中部,通稱“隴中”,下轄6縣1區。定西地處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交匯區,受秦嶺、祁連褶皺、六盤山支脈及黃土高原等影響,地貌比較復雜,地勢起伏較大,山脈縱橫,丘陵起伏,形態各異。北部的安定、隴西、通渭、臨洮、渭源5縣,由于自然地域屬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地貌特征明顯。
定西公路局管養著定西境內的主要國、省干線和部分主要縣道18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7公里,一、二級公路746公里,三、四級公路801公里。這些路段除岷縣全境和漳縣、渭源縣的部分路線外,大部分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受黃土自身的影響很大,最明顯的就是黃土的濕陷性特征。
由于受濕陷性黃土的影響,路基病害受雨水的影響很大,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解決路基病害和水毀,近年來,定西公路局積極探索黃土地區路基病害和水毀問題的對策,通過探索,摸索出了相關問題的對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結合近幾年從事公路養護管理的經驗,通過對病害的種類、成因、對策及應用中成功案例的分析總結,形成定西公路局的養護指南,以指導今后的養護工作。
黃土是第四紀的一種特殊堆積物,其主要特征是顏色以黃色為主,有灰黃、褐黃等色,含有大量粉粒,一般在55%以上,在公路路基土分類中,為特殊土,在塑性圖上屬于低液限黏土。黃土具有肉眼可見的大孔隙,孔隙比1左右,無層理,垂直節理發育,具有濕陷性和易溶性,一旦遇水,其天然結構容易發生崩解破壞,小則形成路基沉陷,大則邊坡塌陷,導致路基路面破壞,更甚則中斷交通。
路基病害主要有路基沉陷、路基翻漿、排水設施破壞、邊坡坍塌、水毀沖溝。
結合養護經驗,形成病害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由于黃土具有濕陷性,一旦遇水,其天然結構就會發生破壞,形成沉陷或陷穴、邊坡塌陷、路基沉陷等路基病害。
設計方面,主要是對排水系統設計得不完善。
在一些高填方路段,由于施工中的不足,給以后的養護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境內北部的一條二級公路,由于修建年代較早,受當時施工壓實機具的影響,加之路線穿過黃土地區,路線穿越“V”型沖溝的路段較多,形成了填方超過20米的高填方路堤,這些路堤通車后,路基逐年沉降,基層養護單位年年補沉陷,局部路段十年后路基還在沉降。
當初修建公路時,設計的邊溝、排水溝、急流槽等排水設施,大多數都是漿砌片石或混凝土,這些排水設施施工后,地基會發生沉降,導致排水設施發生變形,一旦下雨,雨水從伸縮縫下滲,逐漸使邊溝地基形成陷穴,導致邊溝塌陷破壞,從而造成路基破壞。
養護中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一是養護不及時,對于一次降雨形成的小病害,沒有發現或及時處理,導致再次降雨后病害擴大;二是養護投入不足,對于一些病害,要徹底處理,有時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多,而日常養護中的養護資金有限,缺口較大,對于一些病害的處理,只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導致病害反復發生;三是養護中的一些處理措施不合理,導致無法對一些病害徹底處理。
近幾年,在公路養護中,針對不同的病害采用不同的措施處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下面針對具體的病害處理方法,做一些簡單的論述。
對于填方路基沉陷,加強養護調查,查明原因,采取不同的處置方法。對于一些低矮路基沉降形成的沉陷,采取回填、加厚路面等方法一次性處理。對于較高的填方路基,根據路基工作區深度,采取換填的方法處理。由于換填淺了沒有作用,換填深了影響交通,一些地方無法中斷交通施工,因此采取注漿加固、碎石樁加固等措施,尤其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碎石樁加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路基翻漿的主要原因是水,特別是邊溝的水。這幾年,通過將土質邊溝用混凝土或漿砌片石加固,減少雨水下滲進入路基,尤其將一些進行灌溉的邊溝和排水溝加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大減少了路基翻漿病害,翻漿處置逐年減少。
對于一些在養護中能夠及時解決的小病害,盡量及時處理,避免病害的擴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加強雨天巡查,將一些病害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設計方案時,查明路基范圍內的各種隱患,針對不同隱患,采取不同的處置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設計中,一是對于排水構造物的基礎,采用換填、無機結合料穩定材料處理,減小地基沉降變形,二是改變以往的維修方法,采用PVC管、UPVC管、HDPE管等管材維修完善排水設施。
根據以往的經驗,對于排水設施損壞后,往往原樣修復,比如混凝土邊溝、急流槽破壞,采用混凝土修復,漿砌片石邊溝、急流槽破壞,采用漿砌片石修復。修復之后,新修復的地方好了,舊的地方又壞了。后根據實際情況,采用PVC管、波紋管等修復急流槽,則修復一處,成功一處。
G312線從定西市安定區的北部穿過,定西公路局養護著其中的75.6公里,路線所經地區在定西境內是黃土濕陷性最嚴重的地區。從公路建成以來,邊溝、排水溝、急流槽等排水設施多有毀壞,以往的方法就是原樣修復,但是會再次發生毀壞。后來對于急流槽,采用PVC管修復,則修復一處,成功一處,逐步解決了急流槽二次修復的問題。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全市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最初時由于經驗不足,加上受當時PVC材質的影響,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PVC管壁較薄,在埋置較淺時,容易受到破壞,有些地方的管子還不得不外露時,容易受到人為破壞。后采用UPVC管、雙壁波紋管、HDPE管等,由于這些管材強度高、抗變形能力強,施工簡單,而且價錢也越來越便宜,因此急流槽的修復,盡可能地用管材,這種管材有如下幾大好處。
由于管材都是柔性結構,變形能力大,能夠隨著地基的沉降而變化,與地基的變形協調性好,不會開裂,尤其修建在填方邊坡的急流槽。這就解決了剛性結構遇到地基變形時,不能夠和地基協調變形、自身開裂破壞的問題。
管材一般4米或6米一節,接頭處有橡膠密封圈,或是采用防水密封膠及熱熔接頭,因此能夠保證接頭處不漏水,解決了剛性排水設施的伸縮縫變形漏水的問題。
這種管材急流槽甚至不需要基礎,或者施工時對原來松軟的邊坡,通過人工夯實即可,施工完成后,不需要養生,安裝重量遠小于混凝土管。
這種管材進出口如果和涵洞相接,應采用鋼筋混凝土跌水井和消力池,避免單純混凝土跌水井容易變形開裂的問題。這種鋼筋混凝土的跌水井和消力池,大多數尺寸較小,根據構造要求配筋即可,對于一些大的消力池和跌水井,以及管材需要轉彎、不好直接連接時,設置一些跌水井過渡,可按照受力要求配置鋼筋。配置箍筋增加的造價不多,但是效果很明顯。
采用上述管材修建排水設施,尤其是急流槽,在管徑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暴雨匯水面積的大小和重現期,否則會造成管徑偏大、浪費材料或管徑偏小、排水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方面可參考市政排水的相關設計施工規范,對設計和施工有詳細的要求。
從最初使用到目前,定西干線公路用UPVC管、雙壁波紋管、HDPE管等管材維修急流槽1000余處,這些急流槽除最初有少數發生局部維修外,沒有出現二次損壞,節約了資金,也減輕了公路養護人員的養護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通過多年的公路養護實踐和總結,可以得出,對于黃土地區的路基病害,最根本的原因是黃土本身的遇水失陷性,只有將水的問題解決,才能從根本上治理黃土地區的路基病害。應全面考慮所處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路線路況等諸多因素,正確選擇全面合理的防排水設施及適合的材料,切實預防黃土遇水失陷的發生,避免路基病害的二次發生,從而降低養護費用,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