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江西省上饒縣大地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4100)
隨著新課改時代的到來和發展,當前的教育環境對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改形勢下的有效教學方式就包括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因其不僅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團結班級關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首先,我們不能否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相較于語數外三門學科在整個小學教學階段都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相應的排課也比較少(多數學校一周僅給信息技術學科排兩節),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樣的課程安排在教學活動中也是相對合理的,但是并不是學校及學科教師忽視信息技術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課程少,所以教師要想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就要從自身重視這門課程,積極主動的去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多角度,全方面的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實現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存在教學主動性低,在課堂上只進行教材內容的簡單傳授現象,這也造成課堂內容無聊,純理論性太強,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1]。
現有的信息技術教材嚴重跟不上信息化社會的飛速前進,內容陳舊,更新不及時,導致與新型的信息技術知識產生脫節。再加上信息本身就具有滯后性的特點,更加導致學校的教學活動難以達到課標要求,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此外,現在的小學普遍存在硬件設施不充足的情況,而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門重操作,輕理論的學科,學校方面如果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硬件設備,就會導致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后難以實現知識的有效掌握。
小組合作相較于其他教學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很高,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學習討論及合作,一方面對課堂氣氛的營造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使得教學活動不再枯燥無聊,另一方面,通過學生之間積極地交流討論,能夠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活動起到正面的推進作用。
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具體形式如給學生布置某一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之間充分自由的討論,針對同一任務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的任務進行探究,并自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協作交流,最終共同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因此,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十分有利于學生之間團隊精神的培養,更加能夠提高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2]。
首先,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教師要先發現學生身上的個性和共性,根據小學生的特質進行分組,只有每個小組的成員之間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后續教學活動和小組協作的開展,因此,一個科學、合理的小組成員劃分是對教師實行小組教學方式的第一個要求。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能力、人際關系進行了解,科學歸類,最終劃分出最為合理的小組成員組合。一般來說,每組的成員以4至5人為佳,若多則組內意見不易達成統一,若少則難以達到團隊協作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分組時,一定要注意小組成員的一致性和層次性,即每個小組中的成員水平要么是相同的,但各自的特長卻是不一樣的;要么是小組成員的學習水平有一定的差異,但各自的興趣愛好是一樣的,這樣分出的小組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力量,從而完成學習任務[3]。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起到足夠的領導帶頭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制定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案,并將其以每個小任務的形式傳遞給學生,任務目標要足夠明確,在此基礎上,每個小組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最終實現課堂任務的有效解決。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整體上實現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4]。
通常情況下,團隊協作的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就十分需要教師來進行引導和點撥。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入手,在小組成員的合作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1)建立小組內部的組織和紀律,使每個成員都嚴格遵守組內的規則,遵從小組的統一領導;(2)引導學生善于傾聽,學會反思,要讓學生擅于發現其他同學的優點,從中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3)多鼓勵、表揚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總之,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每個小組內成員之間的關系協調,巧妙引導小組活動的有序進行[5]。
當前的學校和教師對于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的重視程度依然不高,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態度,努力運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有效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既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對于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為學生多多提供這樣的小組學習機會,建立起長期的小組合作模式,幫助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同時實現教師教學質量的整體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