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洋
(鄭州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居家養老一詞在我國社會各個行業尚未形成明顯的定義,不同地方對這項名詞的使用存在著巨大的錯誤和問題,為某些人群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誤導性,居家養老服務并非指的是上門服務,并非是簡單的以家庭為載體,而是針對服務老年人開展的業務,養老服務在家庭與社區雙重載體的夾縫中求生存,但是其廣度的意義上來講,家庭與社區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對立。因此必須以批判性的角度對相關行業領域發展模式進行考量。使居家養老服務,更符合老年人的需要,讓家庭成員放心。
我國諸多較為發達的城市,已經開始實行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所參照的成功案例往往是英國的社區服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開始推出照顧弱勢群體的國家福利,應聘大量的失業者,為社會地方政府工作。我國發達城市的社區養老服務也偏向于服務類,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社區工作與居家養老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但是,目前老年工作方面卻沒有及時的根據時代發展做出推陳出新,思維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無法參考西方的成功經驗,整合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養老服務政策。因此應借助專業領域的學術思想,為社區工作打開新的局面,引起對現有服務形式的反思。
批判老年學是對老年社會工作的批判,再融合時代發展的背景,對老年工作判斷展開分析。從而老年社會工作處于缺乏理論的狀態,這也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相關務實工作是偏重于老年群體的功能缺失。因此,如果以批判的視角,對老年社會結構進行解讀,批判性實踐要求實務工作者擁有良好的理論儲備、以及對實踐情境下社會政策的洞悉 ,并力求打破對已有的、程序化的框架的習慣性依賴。那就應判斷老年人是否被長期無視的原因。
當代社會中,社會工作者通常會對老年群體進行一系列的評估,通常將老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定義為風險環境。認為社會目前形勢對于老年人有著較大的敵意。老年人群體往往對社會的幫助產生了依賴性或是老年群體普遍處于弱勢。因此,對老年人風險的強調變成了所有機構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注。其實這種現象是無可厚非的,作為一種社會導向,能為服務體系提供風險評估,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種情況是將老年人推向弱勢群體的一種手段,使得老年人群體無法公平的享受每個社會公民應該享受的權利,無形中將老年人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建造了一段隔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將老年人是為其他成員而非這項活動的參與者。使得這種服務理念被局限于較為狹隘的框架之中,被老年人群體較弱以及社會風險所限制。
我國在建立專業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沒有將這一過程專業化科學化,更沒有從批判性的角度對居家養老服務有著詳盡的認知。雖然借鑒了西方成功的經驗避免了一些漏洞和彎路,但是由于沒有考慮我國的國情以及風險,老年人仍需承受一定程度的社會風險,或者其他力量的介入與干預。只對最需要幫助的老人健康安全負責。無法面對全部老年人群體,提供正常的社會公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因此老年社會工作者應該注重對所有群體的關注,讓其充分享受自主權以及自立權,但是要提前的防備風險帶來的不良后果。看來問題應該全面剖析,避免程序化。從而將老年人群體推向社會的邊緣,避免其被社會排斥。
老年人群體絕不是可以被社會忽略邊緣化的群體,應該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讓老年社會工作習慣充分的于老年人生活需求結合到一起。雖然我國相關部門正大力推動社區服務活動的開展,例如對相關人員發放養老服務補貼或者是建立相關的綜合服務站。但是這些正規的服務永遠無法取代親朋好友為老年人所帶來的非正式性的照顧。因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該以人性的關懷為工作理念核心,不僅僅考慮政府政策或者成本而進行人文關懷。過度的選擇便宜的照顧方式,反而使得居家養老服務失去了基本的價值。
服務的界限尚不明確,有償還是無償?正式還是非正式?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使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無法形成多層次的延伸使得老年學至今仍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家庭照顧彌補的是老年人的精神空缺,那么居家養老服務彌補的就單純的是物質方面的需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居家養老服務應該是,建立起完善的統籌體系系能彌補老年人生活的空缺,還能根據老年人需求進一步完善,從批判性的視角出發,應該將整個領域的福利意識形態進一步整合,借鑒英國成功經驗的社區養老服務仍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和漏洞,無法在更深的層次從政治經濟環境為福利行業提供正確的道路。必須綜合存在的問題以及時代背景,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更深層次的深化。以滿足老年群體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
無論是從批判性的視角看待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是以西方先進經驗為前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鑒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目前仍存在這巨大的問題,該種服務形態,還處于理論完善的階段,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讓老年服務在批判的領域下得到巨大的提升。并且整理出一種適合推廣的服務模式,實現服務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