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芬
(白城市委黨校,吉林 白城 137000)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適應經濟形勢新變化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低速增長階段,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不利于外需增長,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在推動經濟結構加速轉型,提出“再工業化”口號,對中國國有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經濟要做到“穩中求進”,就必須充分認識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及其在實現“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政策目標的重要作用。
實體經濟涵蓋農業、工業、建筑業以及服務業中的絕大部分產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堅持做優農業、做強工業、做實服務業這個大方向,切實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農業是天然的實體經濟,也是基礎性的實體經濟。農業的基礎性不僅體現為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源泉,是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同時體現為農業的現代化是工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基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不斷下降,發達國家目前只占1—2%。因此,如何防止農業發展偏離實體經濟方向,切實做優農業,就顯得尤為重要。做優農業,防止農業偏離實體經濟方向。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其產品技術含量、品質及其加工工藝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乃至文化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從發展規律看,進入工業化后期以后,工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大部分發達國家目前普遍在20%上下。做強工業,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在若干領域贏得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在重大科技突破基礎之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貫徹落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扎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個新興支柱產業,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形成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持續動力。
服務業總體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些是經典的物質生產部門,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有些雖然不完全屬于實體經濟范疇,但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金融業。強調做實服務業,是因為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服務業必然要成為經濟的主體。同時,不少服務業在發展中常常容易形成泡沫。因此,在加快服務業發展中,防止服務業偏離實體經濟方向,對未來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至關重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推進金融改革發展勢在必行,同時必須牢牢把握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基本方向。要緊緊抓住國務院批準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機遇,著力在民間融資規范、地方金融創新、信用體系建設、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等方面先行先試,帶動金融改革和發展。
投資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直接手段,也是推進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擴大有效投資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以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為切入點,推動大平臺加快構筑、大產業加快形成、大企業加快發展。
在金融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采取宏觀調控手段,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金融機構在落實金融政策的過程中,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如果融資標準設置不合理,會給實體經濟中的企業運行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定期對宏觀金融政策進行調整,合理設置金融融資標準。過于嚴苛或過于寬松的融資標準,都不利于金融經濟、實體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客觀來看,無論是金融經濟還是實體經濟,都時刻處于變化發展狀態。相比之下,金融經濟的發展變化具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其引發的后果,則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因此,加強金融風險控制管理十分重要。在金融機構的運行過程中,必須建立配套的金融風險監管機制,密切關注金融機構的發展動態。在金融市場中,風險傳遞具有連鎖效應,一家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可能通過多種傳遞機制,成為整個金融產業鏈的風險。
基于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影響關系,在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包括企業實際面臨的資金問題。金融機構在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過程中,應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積極吸收和借鑒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金融業務存在的缺陷問題加以改進。通過優化業務流程,減少不必要的中間過程,為融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時也應加快信用中介機構的建設,針對傳統金融機構支付中介角色被弱化,以及互聯網金融模式風險較高的問題,通過發揮信用中介機構的作用,使金融市場秩序更加穩定,從而為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穩定性提供保障。
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積累的根本,是虛擬經濟的源泉。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把握住實體經濟的基礎性地位,加快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形成國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的宏觀環境。當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要與調結構緊密結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加大改造提升競爭力,保持實體經濟的長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