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艷
(吉林省榆樹市紅星鄉中心幼兒園,吉林 榆樹 130411)
幼兒教育針對的是0-6歲的孩童,該階段的孩童天性愛玩,活潑好動,很多教師會抓住幼兒的這個特點,借用開展游戲活動來教學,不僅保護了幼兒的天性,給他們帶來歡樂,而且在游戲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協作能力等。受幼兒年齡和心性的影響,它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以幼兒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將游戲活動的效用發揮到極致。
游戲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游戲的種類多種多樣,有側重身體發育的,還有側重智力開發的。比如市面上常見的魔方、拼圖、樂高等,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充分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想象力,還能夠充分激發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既能開發智力,又能享受成長的喜悅。
幼兒由于年齡尚小,肢體不協調,大多數幼兒在兩周歲的時候基本可以行走,但是受身體發育限制,幼兒在行走的時候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難免會跌倒受傷。但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會涉及到爬,跑、跳、蹲、站、轉圈等動作,這些動作會使幼兒的肢體得到充分的鍛煉,促進四肢的協調,而且游戲的過程也是運動的過程,可以有效增強幼兒的體質[1]。比如,在進行綁腿并肩的游戲時,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還能夠鍛煉其團結協作的能力。
游戲的作用不僅僅是讓幼兒感到快樂,更重要的是通過游戲幫助幼兒認知世界、感知世界,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于幼兒的成長十分重要,幼兒的思維體系雖然不完善,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游戲中形成思維習慣,從而指導他們在日后生活中的為人處事。比如,在上課外課程的時候,教師如果看到有幼兒采摘花朵,教師可以模仿花朵的語氣說“哎呀,好疼呦”,幼兒會在教師的表現中意識到花朵是有生命的,不能進行隨意采摘。這種意識會漸漸的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漸漸的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2]。
目前,幼兒園大多都會設置室內以及室外的娛樂設施,但是幼兒年紀尚小,不能規避風險,因此,在游戲設施的建設上,安全性是第一要義,不僅保證游戲設施的安全,還要保證所需的游戲道具是綠色、安全的。其次,要豐富游戲設施,因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對游戲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要均衡不同層次的需求。最后,要定期檢查游戲設施,對有安全隱患的游戲設施或者游戲道具,要進行及時的維護和更換,要保證幼兒的安全。
游戲的種類繁多,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特點,設定匹配度高的游戲。首先,游戲要有趣味性,這樣才能吸引幼兒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音樂《拔蘿卜》時,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授課,將幼兒分成兔子和蘿卜兩個小分隊,分別佩戴上標志自己身份的兔耳朵和蘿卜耳朵,再配上拔蘿卜的動作和音樂,這樣能夠增強幼兒的參與度。其次,游戲要有教育意義,要對幼兒的思維能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比如,在學習安全防護知識時,可以采用模擬演練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來強化幼兒對安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幼兒的危機意識[3]。或者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團體游戲,比如丟沙包、木頭人、合作搭積木等,以此來提升幼兒的團結合作意識,營造互助友愛的游戲氛圍,也有利于幫助幼兒之間建立友誼。
教師要充分利用游戲的特點和優勢,將游戲融入到教學中,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學到知識,吸收知識,真正的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目的。比如,在教幼兒認識水果蔬菜時,要是一味的以圖片去傳授,幼兒會覺得枯燥乏味,記憶也不深刻,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辦農貿市場的小游戲,來吸引幼兒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讓幼兒扮演商販和顧客,進行食材購買,教師可以在售賣的過程中向幼兒講述每種蔬菜水果的外形、特點和區別,以便幫助幼兒強化理解和記憶。這不僅強化了知識,還鍛煉了幼兒的判斷思維能力。
游戲是實現幼兒教育的最強推動力,它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用、巧用游戲活動,但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控制游戲時間,科學設置游戲環節、把握游戲節奏,關注游戲反饋。另外,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細心觀察,注意引導,尤其在一些競爭性的游戲中,要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形成良好的心態。總之,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獲得知識、獲得能力、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