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霞
(河北省唐縣北店頭鄉張顯口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引言:生活化教學理念,就是指將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現象和具體事例運用到教學過程中,營造濃厚的生活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了解生活中的實際事物的同時能有效的運用到解決數學問題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現階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多數的教師在生活化理念方面較為缺乏,沒有設置明確的生活化教學路徑,導致教學實施不到位,過程也較為緩慢。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教師要從教學源頭出發,引進生活化教學資源,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生活化的課堂作業,最終形成生活化的教學體系,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思維方式較為單一,教師片面的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進行反復的題目訓練,在做題過程中講解解題方法和思路,不去考慮學生有沒有理解、有沒有掌握,使學生在懵懂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新知識。這種通過反復練習來進行學習的教學模式是枯燥的、難懂的,會使學生在學不會的狀態下產生厭學心理,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終影響數學成績。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多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以一個主導者的身份進行教學,使學生被迫的接受知識內容。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變得單一化,教師全程講課,不關注學生是否聽懂是否學會,導致課堂上沒有絲毫的互動過程,限制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保證教學活動完整實施的基礎條件就是教學資源。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課本知識作為全部的教學資源,使教學資源太過于單一,使學生的數學見識范圍受到了限制。數學課本,雖然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要資源,但是也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認清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重視生活資源所帶來的有效價值,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有效資源帶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生活,有效解決生活中遇到的與數學知識有關的問題,使學習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學習。例如,在進行圖形學習時,學生由于缺乏空間想象力,對老師講解的長方形、正方形等無法真正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正方形、長方形的物體,將生活資源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真正的學會數學知識,從而促進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通過設置一個好的課堂教學情境,也能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提升。教師通過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并進行有效的利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氛圍大都是嚴肅、安靜的,多數教師也認為在嚴肅安靜的教學氛圍下才能促使學生認真聽講、仔細思考、幫助掌握數學知識,然而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因此,在新時代的教學模式下,要將生活化資源帶入到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將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數學知識,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喜愛學數學中會學到買東西的問題,比如“一個橡皮兩元,一副手套八元,買一副手套和兩個橡皮是多少錢?”這樣的問題十分常見。在學習這種問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情境模擬,真實的扮演售貨員和消費者的角色,將銷售過程真實展現,促進生活化課堂氛圍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在貼近生活的狀態下解決問題[1]。
通過在課堂學習后進行習題練習,有利于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目前教師多使用課本中的課后練習讓學生進行題目訓練,雖然能起到知識練習的目的,但是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沒有實際效果。數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與實際生活有很多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后練習時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同時讓學生明白生活對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通過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數學情境,引入生活化的課堂作業,可以引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同感。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邊長時,可以讓學生回到家里實地測量一些長方體、正方體的邊長,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促進數學學習的生活化[2]。
結語:綜上所述,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將生活問題帶入到數學學習中,并有效的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將課堂教學進行創新,積極打造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得訓練,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