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純
(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六累村六累教學點,廣西 河池 530800)
數學作為小學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及基礎課程,在教師在積極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不僅能夠輕松的走入數學的大門,領略其中的神奇之處,探尋無盡奧秘,還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張揚自己的個性,實現在數學領域中的個性化及全面發展[1]。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為導向,使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授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性。
用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活潑好動等詞匯形容小學生是有過之無不及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的這些特點,結合教學實際,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生活情境,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探索興趣,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同伴的積極影響,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得以強化,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2]。例如,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如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支撐房梁或橋底的柱子、地球儀等,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自己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各類物體,以此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認知。再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花壇,并讓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結合預習內容,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回到課堂中與小組成員進行溝通和交流。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適當的點評,在此基礎上講授新知。在這種學習情境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使其探究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偏執的認為,學生的年齡較小,無法獨自學習具有復雜性和抽象性的知識,他們只有在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引導下,才能夠熟練掌握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教師開始運用灌輸式、填鴨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非但無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從某種程度上看,學生一味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會影響他們思維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在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落實教育部門提出的要求,改變偏見的教學思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針對性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另外,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多樣化的問題中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在“統計與可能性”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猜球游戲:盒子中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球各一個,只取一次,拿出紅色球的可能性為多少?黃色呢?藍色呢?拿出黑色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在游戲的作用下,不僅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多種多樣的問題,還可以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最終得到強化和提升。
雖然小學生有著活躍的思維和靈活的頭腦,但受發展規律和其他條件的限制,他們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復雜的數學知識。這時,除了教師的積極引導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不僅如此,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影響下,學生能夠養成互幫互助的好習慣,使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的深刻含義[3],并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例如,在“三角形的分類”教學中,教師可以一改教學常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的討論中各抒己見,熟練掌握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與三角形分類有關的所有內容,以此提高學習效率,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想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思維,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