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蘭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學,江西 新余 338000)
近些年來,我國開始注重素質教育。在當下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師更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是指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一般的音樂知識,還要有對于音樂較高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較深層的感悟能力。教師要認識到音樂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并積極的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我國是一個應試教育國家,家長和教師一直重視的孩子的學習成績。音樂對很多家長來說只是一個副科,學生應該將學習的重心放在語數英等主科上。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忽視了對學生的音樂學習。在很多學校,都會出現音樂課被占用的現象。教師以趕課程進度的緣由將音樂課占為己用,這種現象的出現極大地妨礙了學生進行音樂學習[1]。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的知識灌輸,教師在講臺上一味的講解知識點,但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表面上看教師對學生講解了足夠多的知識點,可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卻少之又少。這就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影響了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僅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是學習過程中的同伴,互相鼓勵,互相進步才是師生之間的理想關系。但就當下的初中音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逐漸惡化。原因之一就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缺少互動,關系逐漸疏遠。僵硬化的關系極不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大化[2]。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進行音樂學習,學生的學習就不止停留于會唱音樂的程度,而是能夠體會到音樂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和含義,體會到這首歌曲背后展現的人文情懷和歷史背景。學生就能更充分的學習到更多的音樂知識,同時也能真正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的音樂素養也就得到了提高。
音樂素養的培養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對于各種意識的培養。音樂的種類多種多樣,所表達的情感也是十分豐富的。素養的培養就是帶領學生挖掘其中的豐富內涵,例如,愛國的歌曲能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意識;歌唱祖國山河的歌曲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大好河山的壯闊,增強民族自豪感等等,深層含義的挖掘就是學生為了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的措施[3]。
現代社會已經出現了音樂療法,用音樂治療人們的心理問題,從而讓人們消除內心的不良情緒。音樂的音調自古以來就有低回婉轉,高亢嘹亮等的區別,不同的音調代表了不同的情緒,學生在學習時就能利用不同的音樂來療愈內心,幫助學生減輕學習中的壓力。在舒緩內心的時候,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接受了一定的音樂學習。但在初中階段,教師依然不能忽視對學生基礎樂理知識的教學,反而要更加注重。只有了解了基礎的樂理知識才能在學習音樂時幫助自己感受音樂背后的含義。在教學時,教師要通過樂理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音樂知識素養,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解[4]。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向學生們講解樂理知識。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查找一些教學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們了解到音樂的各種種類、音樂先驅、不同種類音樂的特點等。生動形象的視頻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相關知識的理解,加深記憶,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素養。
課堂活動的開展不僅是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當今社會是一個創造型社會,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的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創造能力是現代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課堂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升,也使得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這才是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例如,在學習《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歌曲時,教師在帶領學生了解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話劇表演比賽。教師將學生分為幾組,由學生進行相關故事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結合教學情況找出自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改正措施。在教學時,注重對學生樂理知識的教學,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體會到歌曲背后的深層含義。希望教師能將以上措施落到實處,不斷創新,探究出適宜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我國初中音樂教學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