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
(江西省九江市第六中學,江西 九江 332000)
數學這門學科是由一個又一個抽象知識點拼湊而成,這些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去建立聯系。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只注重知識點的傳授,以分數為側重點去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卻忽略了數學的本質,很難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從根本上得到提升。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的知識聯想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發現數學知識點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強化學生知識內化和外部拓展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更為完善的數學知識框架。
學生主體地位不被重視,是我國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當中,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僅有的交流手段是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而且教師對于問題導學沒有明確的設計,學生與教師知識交互的過程不夠有效。因此,被忽視主體地位的學生群體,在課堂上缺少發言權,對于課堂教學的開展缺少主觀能動性,思維活躍性較低,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潛能,導致了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逐漸喪失了表達自我的欲望,對于知識缺乏探究欲望和鉆研精神,接受過程過于被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
我國傳統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學生的要求是“不出圈,少犯錯”,一切以考試為重。這種教學理念本身并無錯誤,但是卻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將學生的思維限制于“牢籠”當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經常對知識死記硬背,應用過程生搬硬套,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知識的應用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能不會犯錯,但是也很難有大的作為,會阻礙學生個性化發展,滯緩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程。
初中教學階段,學生和教師都面臨著嚴肅的初中升學考試,整個初中階段的備戰都是為了學生能有一個好的成績考上重點高中。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放開手腳,對于知識的講授過程以考試為基準,缺少創新教學。學生長期在沉悶枯燥的課堂學習中,會逐漸喪失對數學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逃學的情緒,會大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阻礙學生能力成長的同時,嚴重影響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發展和進步。
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學生才能有探究數學的樂趣,才能夠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充滿探索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利用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欲望,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思維活躍,利用問題導學,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提升問題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新思維。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學期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5節平方差公式中,教師在引入時可以報寫一些算式,例如:(3a+5)(3a-5),(7xy+3)(7xy-3)等,問學生是否可以直接說出答案,當學生在迷惑時,老師可以報出各式結果,學生感到老師為什么能快速知道結果,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做公式的推理,等學生初步認識公式特征后,教師還可以繼續提升學生對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運用。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去思考與平方差公式相關的聯系和運用,也為緊接著完全平方公式的學習做好了鋪墊。這樣,讓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得到激發,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一個知識能夠推導出許多的新知識,也能夠回溯許多老知識。教師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情景,來進行新老知識的交替,通過老知識推導出新知識,進而把新知識進行深度的拓展。這樣的知識聯想過程,能夠讓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梯次化的提升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循序漸進的獲得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教學《勾股定理》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把勾股定理的講解,用小學中直角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進行延伸,讓學生先計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然后觀察三邊的關系,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讓學生逐漸的認知到勾股定理。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夠更加的平滑,接受知識的過程更加順暢,并且教學過程當中給予了學生發揮姿自我思維的空間,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大有裨益。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缺少發言權,對于知識的學習過程,只能依靠教師的口述和講解,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開放式課堂,教師可以就知識與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課堂當中發表自己對于知識的見解,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可以用一些有爭論的問題,在課堂上交給學生去自由討論,發表自身對于知識的見解,學生討論的過程當中,能夠取長補短,彌補自己思維上的不足,吸取他人的優點,不同想法的碰撞能夠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當中,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于知識的見解,暢所欲言,教師給予糾正和引導,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2]。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改變,給予學生發揮個體思維的空間,用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探索知識本質的欲望,利用知識聯想,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的知識框架更為完善,促進學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