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婷
(云南廣播電視臺,云南 昆明 650000)
廣播電視的新聞采編工作顧名思義分為“采”和“編”兩方面,“采”是對新聞相關人員的“采訪”,“編”則是通過采訪得到的一手資料進行資訊“編輯”工作。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不僅速度更快,信息更多,且傳播者的自由性與主觀性更強,這些“新”無疑對傳統媒介中較為“保守”的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響[1]。
信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傳媒界將經受各類信息技術帶來的變革,技術發展得越快,公眾獲得信息的方式就會變得越發多樣化。隨著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等小型移動端口的普及,社會公眾越發倚重互聯網搜索引擎和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以及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等新聞APP:只要有網絡,人們就可以隨時通過社交軟件推送的“一句話新聞”,獲取最新的信息??梢哉f,新興技術媒體的存在,“搶占”了電視新聞的市場,壓縮了傳統媒體的傳播空間[2]。
新聞的“新”時刻在提醒廣播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工作者,新聞是具有“時效性”的社會信息,網絡時代的“信息共享”正在挑戰廣播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工作的“時效性”。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增強與當下自媒體、移動新聞端口競爭的實力,許多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選擇單方面加大采編的工作量,擴大信息量,以保證新聞報道工作的正常運行。新媒體時代下每天都充斥著海量新聞,為了增加閱讀量,有些新聞采編工作者為了吸引大眾眼球,會在文章標題中“大做文章”。
一直以來,電視新聞欄目之所以“屹立不倒”,正是因為這些節目在新聞報道方面具有權威性。即使新聞節目屢次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但大眾通常以官方媒體的信息為準。這是傳統媒介——廣播電視臺新聞的獨特優勢,因此新聞采編人員必須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提升工作能力,不辜負公眾的認可和信任。
與其片面追求新聞“時效性”,不如保持優勢,增強新聞的“真實性”,保證信息傳播的客觀性,維持新聞報道的公正性,為大眾媒體把好新聞質量關,做好大眾媒體對社會的正確輿論引導[3]。
首先,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應該盡快適應“新媒體時代”,學會將傳統媒介與新媒體融合,建立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新模式,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平臺等,拓寬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傳播渠道,擴大傳統媒介廣播電視臺的影響力。與此同時,適應新媒體時代并不意味著迎合網絡的低趣味與娛樂性。在新聞內容與標題的選擇性上,廣播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工作者要保持真實,禁止新聞內容的浮夸與虛假。
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并非是單純的信息搜集,他們要對新聞進行整合、梳理、重新編輯,需要挖掘新聞的靈敏嗅覺,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因此,不斷提高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者的專業技能,是工作者們面臨的巨大挑戰。新媒體時代下的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善于發現新聞的“眼睛”,以及快速高效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比如,當應對突發新聞事件時,采編工作人員需要冷靜應對,核實信息來源。由此可見,廣播電視臺需要不斷增強新聞采編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定期對新聞采編工作者進行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新聞采編工作者的整體水平[4]。
一直以來,因為廣播電視臺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聞傳播途徑,新聞節目的采編程序復雜,審核,嚴格三級審查制度,使得新聞的時效性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與網絡媒體相比,新聞采編時間在審核層面上會更加嚴格嚴謹,因此給外界造成廣播電視臺新聞節目有時效性滯后的狀況。因此,廣播電視臺在嚴把審核關的同時,應提高效率。改善工作狀態,保持飽滿的精力投入到新聞采編工作中,以最快最全最真實的面貌發布新聞。
除此之外,完善的監督制度還能夠嚴把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關。為了提高傳統媒介的輿論力量。最切實有效的措施就是嚴格管理新聞采編的質量大關。在虛擬的網絡時代,真實的新聞信息才是大眾真正追求的。廣播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工作始終堅持采訪與信息整理相結合的工作模式,為的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了自媒體等平臺的崛起,許多虛假新聞的出現,會對大眾造成誤導。在這種情況下,電視臺的工作者們更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做好新聞的“目擊者”,正確認識到這一份工作對社會正確信息引導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新媒體新聞采編工具,全面真實的整理新聞信息。只有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才能收獲大眾的信任,獲取閱讀量。因此,采編工作人員要正確認識審核工作的重要性,以為大眾提供真實信息為己任,帶動整個社會的輿論風氣向好的方向發展[5]。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必然面對著巨大的挑戰。但挑戰往往與機遇并存,新聞采編工作者必須改變工作現狀,善用新媒體技術,提高專業素養,依靠完善的監督機制對工作效率和新聞質量嚴格把關,推動廣播電視臺新聞傳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