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艷
(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大學是一個培養知識化、專業化人才的地方,而當今大學生正處于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正處于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由于其成長環境的特殊性,他們的生理、心理、思想、知識結構、價值取向等方面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但他們的思想往往主觀、偏激,尤其是在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與就業觀等方面,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主流,存在很多不理性和盲點。為此,我們有必要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深層探究影響大學生思想特點的主要因素,來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努力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
一、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生理特點來看,他們追求自主化的個性發展。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在校大學生,生活在相對較為自由和開放的環境中,他們的生理成熟期提前,這使得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成人感”意識迅速增強,理應獨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涉。他們渴望擁有“酷斃”、“帥呆”的鮮明個性,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能夠獨立自主地主宰、決定自己的一切。正是由于他們對“自己個性發展”的獨到理解,他們大多不滿足于高職院校管理部門對他們的行為約束,不滿足于家長為他們設計好的成才模式,不滿足于大學班主任老師為他們規劃好的發展道路。因此,他們對學校所謂“獨裁專制、家長式”的束縛,對家長“出自好心”的包辦代替和對班主任老師的“指手劃腳”特別反感。
二、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主要存在著以下五種癥狀。一是心理幼稚癥。眾所周知,當代大學生生理發育迅速甚至有早熟化傾向,但其心理卻呈現出低齡化和不成熟性,這主要表現在一些大學生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過分夸張等。這種身心脫節的狀態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二是“精神侏儒癥”。一些大學生成為包裝精致的“精神乞丐”,精神狀態低沉脆弱,精神世界空虛荒涼、精神需求功利世俗、精神追求迷茫疲軟,使得部分大學生成為單純的“功利性動物”和“技術性動物”,甚至有些大學生為了尋求“精神鴉片”,走向了邪教、迷信的神壇,這對學生的學業有著重要的影響。三是“人格分裂癥”。當代大學生存在著“多重人格”、“邊緣人格”、“物化人格”、“不成熟人格”等人格失調現象,比如“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或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等,這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育有著重要影響。四是“自我中心癥”。當代大學生處于“形而上學”的年齡階段。一些大學生看問題、做事情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卻很少注意周圍人的情緒,尤其是獨生子女常常要求別人圍著自己轉,也常常喜歡甚至習慣于支配別人,自我中心意識突出,這也是導致一些大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重要原因。五是“網絡成癮癥”。一些大學生染上了“電子海洛因”,對網絡游戲無法抗拒,對網絡世界過分癡迷或對網絡交往、網絡色情、暴力信息過分熱衷,甚至產生對網絡的嚴重依賴。上網時精神抖擻、異常興奮,下網后就神情倦怠、萎靡不振。久而久之,導致大學生思維遲緩、情緒低落、意志薄弱、生物鐘紊亂,甚至出現自殘意念和行為,嚴重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三、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來看,他們呈現出多元矛盾的特點。大學生人生態度積極向上,希望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不愿虛度人生,但其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們追求理想,但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追求實惠,當理想與現實脫節時,往往放棄崇高的理想,追求實在的利益;他們認同奉獻精神,但缺乏無私奉獻精神。價值觀方面,由于受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影響,他們在價值取向上,講求市場規則和實用主義,注重自我價值和自身利益;價值觀念多元化,傳統的一元價值信仰和價值評判標準已經消失,代之以多元包容的價值理念。他們強調社會與自我的融合,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強調奉獻與索取并重,在兼顧國家、集體利益的同時又比較注重個人利益。他們肯定優良傳統道德,崇尚良好社會公德,但對道德缺失現象表示寬容;他們唾棄社會上一些道德敗壞影響社會風氣的事情,但一旦他們是事件的當事人,他們也會按照他們原先鄙夷的方法去做,他們會認為這是迫不得已,是社會逼迫他們這樣做的。他們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批判社會中的“暗箱操作”,但一旦他們成為此類事件的受益者時,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這樣去做。這種多元復雜的變化趨勢日益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
四、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政治觀來看,政治認同感強,但政治參與度低。他們樂于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愛國意識強烈。尤其是在涉及到國家主權與榮譽、民族尊嚴和利益、祖國統一等問題上,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但其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顯實用、功利的特點。他們往往從個人和實用的角度理解政治問題,在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問題上認識膚淺模糊、甚至片面。對政治理論學習的熱情度不高,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較差。政治觀作為人的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的政治信仰、政治參與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因此,必須注重培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興趣,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
五、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消費觀來看,他們的消費結構非常復雜。現今大學生的消費觀大都不合理,偏離于中國傳統消費觀念,節約意識淡薄,且存在著攀比心理。中國一直以勤儉節約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受西方文化和消費觀的影響,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特點,這在大學生的消費中表現的很突出。大學生在消費觀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特性,整體上表現不樂觀。如今的大學生的消費結構非常的復雜,且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水平有正在提高的新趨勢。主要有數碼、電子科技產品消費,通話、通信消費,非正規學歷與技能考試消費,衣食住行消費,人情消費以及戀愛消費等。大學生消費結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導致了他們的生活費日益增長。因此了解他們的消費心理,并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非常必要。
六、從高職院校與普通大學生的對比來看,他們的優越感較弱。在學生層次方面,報考高職高專的一般是達不到普通高校分數線的高中生和職專、職高、技校的“對口生”。這種層次感的壓力會讓他們在入校后思想波動較大,內心感到自卑,情緒低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社會認知方面,很多人對高職院校認識不清,存在偏見。由于社會認知度不高,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或發生偏差,這也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培養。在自我目標定位方面,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自我期望值一般較低,他們一般都沒有考研和繼續深造的打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情緒倦怠。這都不利于他們身心發展。
七、從高職院校的擇業觀和就業觀來看,他們存在觀念偏見。高職院校大學生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往往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目光短淺,不愿到基層,不愿從普通的工作做起,“只愿當白領,不愿當藍領”。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喜歡從事比較穩定且競爭力、工作強度不大的工作。而在就業的具體情況上,大多數的學生都考慮工作的主要業務和發展前景、工作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程度、個人發展等因素。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主體意識比較強,需求呈現多元化,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盲點、就業心態不成熟、缺乏理性。因此對大學生的擇業觀和就業觀進行引導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