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蘭蘭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互聯網+”(Internet plus)指的是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該行業發展新生態。“互聯網+”是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重要技術力量,也是驅動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元素和推動力。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發展“互聯網+教育”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是我國今年教育工作的重點。由此可見,互聯網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綜合能力提升需求乃至今后的職業發展需求。而“互聯網+英語”也已成為網絡化、數字化、泛在化的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的必然趨勢。我國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許多問題:一方面,學生英語基礎普遍不扎實,英語學習內在驅動力不足,自主學習能力差;另一方面,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應試教育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因此,民辦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往往不佳,難以實現為社會培養優秀英語人才的教育目標。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優化刻不容緩。
教育現代化的本質其實就是人的現代化,更是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在今年的互聯網岳麓峰會上強調要創新教育理念,并指出教育信息化時代,“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有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具有國際視野,能堪當社會強國的人才。”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民辦大學教師要改變舊的教育理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枷鎖,從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轉變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新的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層出不窮。傳統“老師+粉筆+黑板”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化教育的發展要求。傳統的課堂已經過渡到了多媒體教室的網絡課堂,而且正在往移動課堂發展。這就要求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要主動學習掌握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網絡教學資源,構建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課程的。
在傳統英語教學上,教師掌握著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擁有絕對話語權,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宰”地位。由于師生之間的知識差距,教師不自覺得就會把自己當做課堂的領導,不愿意接受學生的疑惑和個人的新想法。學生主體意識薄弱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對教師一味服從不敢質疑教師,更不敢挑戰教師的權威。然而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對教師的依賴性也逐漸下降,教師的權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戰。
1.構建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
慕課(MOOC)即大規模開放式網絡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它是基于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學的一種創新教育形式。目前國內知名慕課平臺有MOOC中國、慕課網、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好大學在線等。這些慕課平臺匯集了很多高校優秀的教學資源,而且學生可以免費在平臺上學習,真正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翻轉課堂,也被稱作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主要是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讓學生在課前學習實現知識獲取,課上通過師生探討、小組協作等方式實現知識的內化,課后通過協作拓展鞏固所學知識。翻轉課堂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前和課后,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有助于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將將慕課和翻轉課堂結合起來,把優質的課程資源引入到英語教學活動中,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選用慕課資源的時候,民辦大學教師應結合本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借助于網絡在線交流平臺指導學生進行慕課學習,提供一對一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2.構建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微課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一種最為流行的教學手段。微課主要是教師圍繞教學過程中某個知識重點、難點或某個教學環節來設計并錄制一段5到10分鐘的教學視頻,然后借助網絡平臺分享給學生。微課視頻短小精悍,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反復觀看,滿足了泛在化學習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特點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民辦大學教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需考慮本校學生的學情,以及不同專業和不同班級學生的差異性,在錄制微課前需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教學目標以及視頻最終要呈現的教學內容。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在課前發布任務學習清單和微課視頻、PPT課件、文檔材料等,學生通過觀看教學微課視頻,完成課前自主學習和測試。由于學生在課前已經完成了教學內容的學習,課內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就變得尤其重要了。課上,教師可以開展探究式、項目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組內協作,完成小組作業;分組匯報,組間交流,創建學習內容。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弊端,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實時有效的溝通,同時教師應改變角色,從傳統的課堂管理者轉變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激勵著和合作者。當代00后的大學生們被稱作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原住民”,是掌握現代科技,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特別強的一代。多樣化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以及手機等電子移動設備的廣泛使用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了條件。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推進,各種英語學習類APP應運而生,而且越來越受英語熱愛者尤其是大學生們的喜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英語學習軟件進行移動多元化的學習。目前,深受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們喜愛的英語學習APP有英語流利說、扇貝背單詞、有道詞典、可可英語、英語趣配音、薄荷閱讀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學習軟件的打卡功能,監督學生們的自學情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臺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使用微信的比例近乎百分之百,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們最重要的社交軟件了。這也為教師通過微信進行教學提供了契機和可能性。教師建立微信公眾號,發布教學任務,上傳學習資源,進行實時交流與互動。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上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英語學習公眾號,如China Daily、englishstyle、FT每日英語等。各種英語學習APP和微信學習公眾號為學生創造了多元互動的學習環境,使英語學習不再枯燥乏味,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師檢驗自身教學成果及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評價體系已經適應不了新型多元混合教學模式以及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特點了。多元動態評價體系的實時性,過程性,能夠更加全面,動態地反映學生在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多元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自主學習情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以筆者所在的民辦高校為例,大學英語成績主要是由平時成績(形成性評價)以及期末成績(終結性評價)構成。平時成績主要包括作業成績,出勤情況和課堂表現三部分。最常見的作業形式是單詞聽寫,翻譯,作文等紙質作業。隨著多元混合教學模式的推廣,教師已實現了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相結合,行為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除了常規的紙質作業形式,教師還布置了多種形式的音視頻作業,如英文歌曲,英語電影配音,經典美文朗讀,英文演講模仿等。借助于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小組作業情況,學生參與在線討論的情況。終結性評價主要包括課堂測驗、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不同階段的測試結果反映了學生在該階段自主學習的成效和學習技能的發展情況。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挑戰和新的機遇。民辦高校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提高自己整合教學資源的能力,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學習能力,掌握各種信息技術。為了實現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大學教師需構建多元混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多元互動的學習環境,同時加強多元動態的評價體系,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保障民辦高校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