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花
(東湖區南林小學,江西 南昌 330048)
新課改之后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手段和教學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的大部分主動權給予了學生,較大程度的促進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并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刺激學生,使得學生自主參與到語文學習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語文課堂也從開始的靜態轉變為現在的動態課堂,不僅提高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
小學生所處年齡段身心尚未成熟,并且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而現在,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機構的不斷深化開展,其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要求越發嚴格,對小學生創新力的培養也尤為重視。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的培養不僅要結合核心素養,還要結合新課改要求。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仍舊存在老舊觀念,課堂教學靈活性較差,無法體現出小學生的創新能力,亟待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先行朗讀文章,目的在于讓學生淺顯的了解課文,而后為學生講述課文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和文章的內涵等等,小學語文對識字和詞語的教學較為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勢必會帶入識字教學和詞語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及其容易養成發散性思維,很難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生不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重點是什么,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削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首先要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其次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最后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教師成為引導人員,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生生之間的溝通。在這樣歡快的環境中學習不僅可以使得學生獲得成就感,還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民主性,進而主動探索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能力。例如:假期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先行談一談自己在假期中的所聞所見,并且鼓勵學生大膽的談論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同學們都在假期做了什么?有沒有觀察到天氣漸漸涼了起來,落葉變得多了呢?”這樣學生便會向著這個思路說“我養的小花凋謝了、我發現下雨之后的天氣開始變涼了”等類似的言論。這時候教師就可引入優秀閱讀內容,閱讀內容可以是關于風景的也可以是關于天氣變化的,讓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些細微變化的,進而激發學生寫作意識,突破以往的寫作載體,讓課堂變得更具開放性[2]。
小學課堂教學中構建相應的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的探索教材內容和規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不斷鼓勵學生參與到情景活動中,不斷創新。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要求設計教學模式,將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融合到教學情景中[3]。例如:在“成語”的學習中,教師便可通過實踐活動課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首先教師要探知學生對成語的掌握情況,進而根據學生對成語的掌握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其次,教師要準備一些獎品,譬如小紅花和笑臉之類的小榮譽獎。實踐活動課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若實踐活動課在室外,教師便可結合室外的景色進行課堂導入“同學們看看周圍的景色美不美?有溫暖的陽光和飛翔的鳥兒,那么今天老師帶領你們做一道有挑戰性的題目好不好?想和老師發起挑戰的同學拍拍手哦!”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便會被帶動起來,接下來,教師便可告知學生游戲規則“看圖說成語”同組學生表演,派出一名學生猜測是什么成語。教師在成語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學生對成語的掌握能力,面對高年級的學生可設計一些有難度的成語,而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成語難度一定要降低。盡量選擇一些學生能夠輕易表演,且可以看懂的成語,作為前期導入成語,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創新能力。再例如:在教學《司馬光》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設計教學目標,并且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閱讀文章,并且大概整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文中的人物及人物內心活動,并通過多媒體播放司馬光這一人物的背景,提出問題,層層推進[4]。
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化差異,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主觀意識剛剛形成,思考問題的形式也非常多元化,教師必須深度考察學生心理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創新習慣。例如:在《這篇土地是神圣的》這一課的學習中,這篇文章提倡的是愛國精神得“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教師在為學生展示課文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要求學生積極動腦根據文章的內涵繼續撰寫文章,延申文章內容。這種教學形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造詞造句能力,讓學生深刻感受文章內涵,發揮想象力,提高創新力[5]。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離不開創新,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知識體系,結合教學內容和教材,打開學生視野,發揮學生創新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