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福根
(江西省南昌縣向塘第二中學,江西 南昌 330201)
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民族的智慧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的歷史,是歷史發展的紐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歷史的不斷發展,在現代語文教學上,教師不在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使得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感悟[1]。這就要求教師要汲取傳統語文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優點,讓傳統文化教學與現代科技教學方式有效融合,使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語文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繼承和可持續發展的的關鍵紐帶,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決定性因素。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著自己的傳承,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怎樣融入傳統文就顯得尤為重要。初中生剛剛接觸社會,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未形成,而這一階段也是對其正確的三觀進行塑造的黃金時段,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極為重要。在初中階段,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尤其是語文學科的教師,不僅要將課內知識教授予學生,還要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擔,將文學及傳統文化精神延續下去,就是要從內在修養到外在修養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進而可以完成傳揚傳統文化的任務。就此可以采用三種教學方法是傳統文化更融入初中語文課堂,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課內的語文知識,理解其內涵,提高自我修養;其次應當鼓舞學生對寫作方面的素材進行日常收集,以便于對寫作能力有所提高;最后在滲透語文知識、吸納傳統文化精髓時不得不提及閱讀方面的掌握和積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掌握好詞好句及理解文章內在涵養。在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本學科的熱愛程度,還可以對其自身的科學和文化素養有所提高。
根據新課改的不斷推出和貫徹落實,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也隨著教育部門的要求不斷更新改進,教育方法和內容的革新以及新理念的灌入已是必行之舉。想要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那么就必須在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來認識語文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所培養,進而可以融合新課改的腳步深化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2]。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對過去的教學模式進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篩選,應對新型教育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在文章中涉及到傳統文化的地方就是要做好拓展工作,做好拓展工作的前提就是需要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發揮語文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要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并且將自己的所知所感引導學生表達出來。
從古至今古詩文都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幾千年來朗朗上口,百看不厭,它的存在記錄了,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偉人。
就是可以通過課文對照對一些優秀詩詞以及散文等進行挑選,而后可以在課上將這些作為課外知識普及給學生并對內容安排進行靈活的調整。在組織誦讀活動時,可以以語文教研組為單位在全校范圍內展開活動,教研組的活動安排可以輪班制。在學校進行課間操及大型活動時都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作為課外補充的賞析作品及課內需要背誦的詩詞歌賦等。除此之外,語文老師還可以對學生的早讀文本進行專校編寫,其內容可以包括初中學段的一些詩詞歌賦、散文以及需要背誦的文言文等,此文本可以利用早讀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賞析,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春望》《桃花源記》《觀滄海》《使至塞上》《岳陽樓記》《出師表》等文可以被編進早讀文本中。另外在初中課堂上涉及到一些需要擴充的課外知識教師也可以做相對補充,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五柳先生傳》時教師可以通過該文章順便對學生普及一下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以便于學生對作者為人和創作背景更加了解,同時還可對傳統文化精神有所領悟。
人文教育是新課改以來國家教育部門尤為注重的一大重點,而對實現人文教育最佳方法莫過于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了解和閱讀。鑒于此點,就是可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喜好以及需求建設班級“快樂閱讀”。在貫徹落實新課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抓住傳揚傳統文化的重點對一些人文情感稍重,富有文化內涵,體現傳統文化價值的一些作品起到引導閱讀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屈原的《離騷》以及《史記》和《中國神話傳說》等一些書籍,這些書籍大都包括了中國歷史以及古時候人們智慧的結晶等,這不僅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還可以對學生文化視野以及文學修養等都有所提高,從神話故事中領略古人的空間想象能力,從《史記》中領略真正的歷史事實,從《離騷》中感受末代詩人的無奈和王朝更替的變化,這些都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以及歸屬感。
談及傳統節日,我國的傳統節日眾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日。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美德得以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華夏兒女、龍的傳人,尊重并保護自己的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們的本能,而如何能讓新生代得以傳承傳統文化呢?這就要借助初中語文課堂重點融入,在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階段便打好基礎可以對日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向往以及企自身素養的提高都會有所幫助。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語文《錢塘湖春行》這一課時可以借著詩人春行游湖的例子普及我國古代踏春的文化。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一種民族齊聚的凝聚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量巨大力量就在其精神影響力,作為華夏兒女,我們不應該摒棄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是應該將其傳承發揚下去,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課堂也是對其發揚和保護的一種方式,更幫助青少年提升語文素養和文化內涵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