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妮
(上海市共康中學,上海 200000)
藏漢合校的漢族班:藏漢合校指的是以藏族生為主要生源的學校,其中的漢族班一般只招收對口小學的學生。并且,學生多為外地務工子女和少量的滬籍學生,生源較少,基礎也都不好,每年都是一個班或兩個班。在學生基礎整體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情況也存在嚴重的兩極化。
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指的是課堂40分鐘的效益最大化。基于漢族班學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本文的高效課堂應結合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和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教學模式,探索適合本校漢族班學生的教學模式。首先,導學案的編寫,要結合歷年常考知識點,考什么學什么,重難點突出。其次,結合導學案,15分鐘之內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理解當堂知識點。然后,通過分層分組的方式,開展自學和合作學習,并展示,20分鐘內達到分層的教學目標。最后的5分鐘,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當堂知識點,鞏固提升,布置少而精的課后作業。
本校為數不多的漢族學生中,仍有一半學生回家不寫作業,父母忙于生計,對孩子學習也起不到督促的作用。在傳統課堂上,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渾渾噩噩,對學習毫不在意,老師不督促,他就發呆。長此以往,教師教的很累,卻也沒有效果。只有構建高效課堂模式,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才可能讓更多的不愿意學習的學生慢慢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讓更多的學生“動”起來,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自信,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堂以學習目標為導向,讓學生有目標意識,讓各個層次水平的學生清楚地知道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是什么,這樣會讓懶惰的學生有點壓力感、緊迫感,課堂上更愿意動起來,或者叫做被任務逼著動起來。每節課的內容分為基礎題、提升題和拓展題。本著“能者多勞”的原則,A組學生要在課堂上完成三個層次的任務,B組完成基礎題和提升題,C組只需要完成基礎題即可,盡可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吃飽”。
以六年級的考試成績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組。先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四人一組,每組的組長都由成績和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課堂上,組長要快速準確的做完課堂要求的題目,教師批改組長的作業后,由組長批改組員的作業,并針對出錯的題目,組內討論解決。對于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是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做,就由教師或會做的學生負責講解。如果不是公共問題,教師在組內單獨講解。如果教師要輔導學困生,暫時抽不開身,教師會安排A組的學生去相應的小組單獨講解。
本校漢族班的學生特點主要是懶散,如果教師不關注作業的訂正情況,就會有一半多的學生對錯誤的題目視而不見,不做訂正。而訂正才是查漏補缺的最好辦法,所以必須要抓好訂正工作。在當前各科都要參加中考的大背景下,學生沒有太多的課余時間補課,所以我們只好利用課間的十分鐘,單個找到需要訂正的學生。如果學生不需要上廁所,就讓學生當面完成訂正,不會的題目當場輔導,便捷高效。關鍵是,老師在眼前,學生逃脫不了,也就只好乖乖訂正。
因本校漢族班的學生在小學時,每天都要做至少兩張試卷(學校做一張,回家做一張),所以學生對作業有著本能的抵觸心理。再加上學習習慣不好,家長又起不到督促的作用,所以會有一半的學生作業是應付做的,四分之一的學生會認真做,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是不做作業的。針對這種情況,每天的課后作業都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常規題目,主要起到對當堂知識的復習鞏固作用。即便是基礎最不好的學生做作業時間也不超過20分鐘。
在高效課堂模式下,首先告訴學生計時15分鐘,不準走神,全神貫注,以教師為主導,講解當堂知識點。因時間較短,學生可以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回答問題也會更認真,因而更快的掌握課堂知識。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練習,先自學再組內討論。在各組目標的驅使下,學生也的確有了一定的壓力,都在認真的做題。這時,A組、B組的學生基本不需要輔導,所以教師可以集中精力輔導C組的學生。而這類學困生只有在此時的單獨輔導下,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時,教師的授課多半以中等學生為基準,所以學困生在課堂上的效率幾乎為零,優秀的學生又會覺得自己都理解,覺得無聊,也得不到拓展學習。而高效課堂模式下,優秀的學生不但鞏固了基礎知識,也可以得到適度的拓展。學困生在老師20分鐘左右的單獨輔導下,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課堂基礎知識,有了更多的成就感,進而越來越愿意學習。
高效模式下的學生成績較傳統教學模式時的平均成績提升了8分左右,所有的學生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進步。原來三十多分的學困生,現在及格了。學生開心,家長更開心。
在高效課堂模式下,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1.在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好知識點的分層和試題的數量,達到合適的課堂容量;2.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在高效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以防個別學生渾水摸魚;3.課堂要留出幾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堂評價,公平公正,不斷地激勵學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