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昭宇
(河北省唐縣北店頭鄉張顯口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素養與素質相近,素養一詞的界定最早可追溯到《漢書》中的相關內容,其主要是指人在受到教育之后逐漸形成的個人修養,具體內容可以涉及文化知識與操作技能、思想觀念與道德品質等。在教育領域內,素養可以按照學科進行劃分,主要包含語文素養、數學素養以及英語素養等。而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態,又可以分為綜合類的核心素養和一般素養。本文從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探討了數學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策略。
數學的核心素養是相對全面化的概念,既包含數學課程中的基礎知識,又涉及數學思維方式。相關研究表明,數學思維主要基于兩種層面:一方面是數學起源與其后發展過程中所依存的數學思維;另一方面是指在數學的學習和應用中學習者自身形成的內在素質。數學思維的形成對學習者意義非凡,他們可以借助數學思維科學合理的分析數學問題,同時站在數學的角度運用相關知識技能解決數學問題。可以這樣說,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思維與數學知識的集合體,而數學思維則是數學本體的進一步轉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則是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具體問題。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素養相區別,其更加重視“核心”的力量,關注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關于“核心”的概念,首先必須有固定的對象,其一旦脫離了具體化的事物,核心也不具備存在意義。其次,“核心”是一個思想理論存在的主要內容,對整個理論具備不可或缺的支持與建設作用,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另外,“核心”是體系發展的中心力量,不會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而被弱化甚至就此消失。
數學學科的課程設置以學生自身的實際發展水平為基礎,這也使得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階段性特征。例如學生處于小學時期,此時數學基礎知識的輸入是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學生成長到中學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也就發生了相應改變,更多強調其數學思維的塑造。當然從接觸數學知識開始,學生的學習路途一直不會中斷,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小學階段結束也意味著中學生活的開始,二者之間數學教師會進行有效銜接。讓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收獲不同的核心素養,能讓其自身的能力水平得以穩步提升。
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不能依靠一朝一夕的短期訓練,而是學生長期堅持的必然結果。站在教育教學的角度,數學課程所對應的核心素養包含數學情境在內的四個方面。以數的學習為例,在低年級階段,學生的個人認知受到生活經驗的局限,因此教學中常采用具體化的生活情境展開課堂教學。當學生具備一定數學學習能力之后,抽象化的概念就逐漸引入數學教學當中。
數學核心素養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利于學生逐步收獲數學知識,并形成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綜合性與習得性并存。這里主要介紹習得性的內容,習得性是學生經由教師教育指導,在長期練習的過程中自行思考,其后漸漸形成個人能力。核心素養是學生的內部能力,無法短時間習得。因而對應的數學教師應明確學生的發展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訓練方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數學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以培育人才為主,是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對從事數學教育工作的人員來說,應積極加入體系構建的研究中來,定期反思總結,從而用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傳統的數學課堂枯燥無味,無法適應學生的成長和當前教育部門提出的課程要求。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之下,教育教學工作要求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無論何種教學科目,均應以學生為重點考慮,將學生核心素養置于教學目標的首位。從教學評價來看,分數定能力也已經成為過去式,教育教學后期的評價工作也要注意客觀而全面,避免分數限制學生思維與能力的提升。
數學在文化課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也會直接伴隨學生一生。構建數學核心素養的體系的又一關鍵環節在于為學生創建數學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愿意主動學數學,這也是當前數學教師的教學內容之一。數學文化中蘊含深刻的數學精神,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認識數學符號,運用數學公式,或者觀察數學圖形等,讓學生充分了解數學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數學還存在于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教師應將潛藏的數學資源挖掘出來,告知學生盡可能自主發現數學問題,并學會如何盡快解決。
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科目聯系密切,單純以數學科目來說,數學學習效率與數學思維的形成與之間呈現正向相關。無論是單純的數學判斷,還是客觀的分析某些問題,都需要數學思維的支持。在構建數學核心素養體系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就成為無法避免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某個群體之中不斷爆發,學會自主探究數學問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高效形成。
總而言之,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明確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積極構建數學核心素養體系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應完善教育教學工作環節,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