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林豐學校,遼寧 盤錦 124000)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就”語文”而言,其基本定義之一,即為語言與文化。語言需積累、運用,文化需培植、傳揚,就閱讀而言,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具備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又是寫作的必備前提。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尤其是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更以讀為主。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也是難以收到效果的。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學是從閱讀開始的,閱讀是搞好小學語文教學關鍵的“第一步”,只有緊緊地抓住閱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搞好整個語文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語文教學有很多形式,其中閱讀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實踐形式,應該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潛心閱讀是理解課文的過程。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把每篇課文都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深深地理解。同時,注意關注學生的閱讀情緒,樹立教師、學生、課文的對話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就要體現人文精神。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閱讀教學的過程應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對話、交流呢?
首先,利用教室的整體環境,培養學生的語速興趣。要構建和諧課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環境的美與和諧,充分發揮環境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黑板報抄寫、貼紙、繪圖等學生熟悉喜愛的故事、童話、圖形,讓學生常常對其中的故事童話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其次,關注學生的閱讀情緒。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我就及時地鼓勵他們敢于閱讀,培養他們先說后問再議,積極參與學習。在教學《一定要爭氣》課文中,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很生氣,決定要讓他退學,后來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童第周基礎差,卻不灰心,半年后,經過努力,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最后成為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我結合實際讓學習力不從心的學生得到啟發,激勵學生敢于閱讀,敢于發言,學生沒有了緊張感感,自然而然投入閱讀學習中,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學習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閱讀興趣和閱讀愿望,體現了人文精神。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極力倡導學生閱讀課文,放手讓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滿懷激情地閱讀課文,從閱讀中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從而把語文教學搞的有聲有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朗讀能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倡導學生堅持“三讀”,讓學生努力領悟課本的精華。
一是正確認讀。教學中,我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準備一本字典。在上新課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我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養成預習的習慣。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我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活動、朗讀比賽等活動。通過開展的活動,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二是熟練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到語言連貫,節奏分明,語速適中,語讀清晰。通過反復的誦讀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課堂上,我先將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然后拿出一個語段,讓不同的學生來讀,比較其好壞。最后讓學生們分組試讀,大聲朗讀,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掌握節奏,演繹抑揚頓挫和諧美的音韻。通過重讀的字詞,學生自然能領悟課文的精華。三是感情朗讀。教學實踐中,我努力讓學生讀準字句、掌握音節、熟練朗讀,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讓學生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學深學透課文。每學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后,我要求學生掩卷深思,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的感受。
在教學中,我體會到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語言文字背后總包含豐富的意象。而這種意象又聯系著文章的神氣——含蓄的感情,只有讀者用心去讀,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能把這些文字轉化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加深理解,就能把語文教學搞“活”起來,使學生學起課文來“樂”在讀中。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閱讀教學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只有教育學生注意歡察生活細節,才能正確、深刻地理解課文,深層次地“品味”課文,從而學好語文。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激發觀察的興趣。借助課文,不斷提高學生對觀察重要性的認識,培養觀察的興趣,以提高學生觀察的積極性、自覺性和持久性。《翠鳥》是人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形象、生動地介紹了翠鳥。我啟發學生思考:讀到這里,翠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喜歡它嗎?你看過翠鳥這樣的形態嗎?通過啟發,學生認識到這是因為作者通過細致觀察,抓住了翠鳥外形特點和捕魚瞬間的動作特點,才能寫得這樣逼真。課后,我有意識地出了一道觀察日記,題目叫《我的意外新發現》,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小動物,寫下自己的新觀察和新發現。第二天,再對學生的觀察日記進行評析。我及時肯定和鼓勵了學生在觀察中的新發現。
在我的點評下,同學們很有成就感,他們嘗到了觀察的甜頭,對觀察事物的興趣漸漸濃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還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有重點地觀察、持續多次地觀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我還十分注重建立評價機制。在學生每次觀察之后,我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并在班級設立表揚欄,提供展示的平臺,有“小小觀察家”、“小小哥倫布”等,同時,每周舉行一次“我的新發現”發布會。這樣,學生樂于表現自己的天性得到滿足,他們的觀察能力將得到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