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惠紅
(廣西百色市右江區百林小學,廣西 百色 533000)
教材能夠展現教學的大綱要求,屬于教學活動的基礎,對于實際的教學目標存在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否可以把教材修繕好的重點在于編寫人員的觀念是否能夠跟隨時代的發展腳步,對于素養教育是否存在深刻的認知,在教材編寫的時候是否能夠展現教學大綱的改革觀念。本文以此說說個人的想法。
德育在素養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小學階段的語文作為義務教育時期的基礎科目,對于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的文化素養,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提升整個民族的素養,存在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還屬于一門工具性學科,對于學好其他學科、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與溝通水平也存在關鍵的作用。在教材的創新中,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德育的問題,合理運用語文科目的特征與優勢,讓課本更具備鮮明的觀念與教育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情況下。身心也能夠獲得全方位、健康的發展。
我們注重觀念性和教育作用,不過不應該在教材當中“貼標簽”“喊口號”。德育的含義是廣泛的。經過課本能夠科學地貫徹德育的相關內容: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培育學生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的品德與分辨正確與否的能力;培育學生熱愛美的情懷,開朗的個性,堅定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生成健康良好的個性;對于學生展開科學思想方式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等等。這部分思想教育內容需要將詳細形象的文章作為載體,變成教材的“魂”,有助于老師在教學當中自然地貫徹,促使學生能夠自然地接受[1]。
想要作為新時期的優秀人才,不單單應該具備多元化的知識儲備,同時應該具備單獨學習與應用知識處理現實問題的水平。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創新需要致力于對學生智能的挖掘與實踐水平的有效培育,給培育學生的思維創造性與實踐水平打下基礎。在教材編制的過程當中,應該解決好教授知識、培育水平與培養創造觀念之間存在的聯系。課本應該著力展現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當中積極獲得語文知識,把握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們得到學習語文的“金鑰匙”,繼而慢慢提升獨自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水平。
教學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主人,編制教材就務必要以學生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教材從文章的選材到練習與實踐活動的規劃,都應該以學生的學作為著手點,都應該顧及是否能夠展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教材實質需要展現怎樣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怎樣發展學生的頭腦能力,怎樣培育學生的品德、情感和習慣。這也是全方位提升學生素養的需求,是教材編寫人員一定要關注的問題[2]。
我們所說的知識性,就是讓教材一方面要給學生予以語文知識,另一方面又應該給他們相對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同時,應該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文章,讓教材更具備鮮明的時代感。為什么會提出這一點,就是由于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推行之下,科學技術正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當中展現著“第一生產力”的功能,僅有把握當代科學技術才可以變成21世紀的優秀人才。在文章當中多介紹部分科技知識,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從小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此外,小學階段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于多元化的事物、現象總是喜歡提問為什么,在文章當中多介紹周圍的科學知識,順應學生的內心需求,促進激發學生的創新觀念與創造精神。
小學語文教材,還應該具備趣味性。這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對語文學習一直維持高度的熱情。
文章的內容應該盡可能貼合學生的現實情況。如此一來,能夠促使學生感受到親切,更好地理解。此處所說的現實,包含實踐生活,也就是出現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還包含現實的精神活動,比如天真爛漫的聯想天地。不過,學生的現實實際上就是對于整體小學生群體來說的。詳細到每一個個體,現實生活是存在一定限制性的。對于一些學生來說是熟悉的事件或者是事物,對于另外一些學生卻未必是熟悉的。這也恰恰是促進學生只是拓展與學習空間的契機[3]。
綜上所述,我們所期盼的21世紀我國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是全面的,具有開放性,關鍵在于塑造一種學習語文的氣氛和環境,給學生塑造盡量多的主動學習的契機,帶來盡量多的應用語文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方式。我們所期盼的21世紀我國的小學階段語文教材,具備一定的輔助訓練性,十分靈活且有彈性,關鍵在于鼓勵、引導學生從“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促使學生在接受全方位、積極的訓練過程當中,培育自身水平,發展自身頭腦水平。如若是這樣,語文課程與教材就肩負起了在語文教育層面上提升學生素養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