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梅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白山鎮(zhèn)上龍小學,廣西 南寧 530600)
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皆是由同一種基本元素組成,那就是詞語。詞語相互組合排列匯聚成句子,這就是我們?nèi)粘=徽劦捏w現(xiàn),而成千上百個句子按照語言邏輯組合則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種類繁多的文章。在中國文化中,孩子第一句含糊不清的“媽媽”也是一個詞語,生活中的每一個物件也是一個詞語,那么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詞語不僅僅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調(diào)味劑”,因為可以用它來表達情緒、緩解矛盾、傳播情感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更高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如果缺少了這一基礎,那么從起跑線上,我們的學生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對于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詞語教學始終應該被擺放在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
在我們身邊,小到顏色的描述、工具的表達,大到風景的渲染、心情的起伏,都是可以用詞語來表述,甚至相同的詞語換一種語境意思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驕傲這一詞語,若用在獲得成功后傲慢的態(tài)度,不屑的眼神上,就是一個貶義詞,表達得獎后目中無人;而若是提到奧運會上某一位運動員爭得了金牌,全國人民都為他感到驕傲自豪,這里則又是一個褒義詞,表現(xiàn)對他的贊揚。可見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則會有不一樣的意思,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運用在我們的身邊。因此對于小學學生來說,知道這些詞語,并且知道在什么時候進行恰當?shù)睦茫@才是日常生活必備的實戰(zhàn)“技能”。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寫作上我們都需要恰當、貼切表達自己的情感,也都需要讓別人通過我們的表達體會到其中的情感,甚至引起共鳴。當學生學到盡可能多的詞匯,他們在語言上的表達和文字上的表達就會更加精準。比如當遇到挫折失敗,我們絕對不能只用難過、失落這樣的詞匯,學生只知道這一兩個詞匯,并且反反復復使用,始終沒有得到提升,但若是換成“哀嘆”、“哀愁”、“悵然”等等來表達,則能讓表達更上一個層次,更加深入人心。
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初次接觸到正規(guī)的語文學習,學生還很難從以前邊玩邊學習的方式中走出來,而且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詞語的教學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通過課文背后列舉出的生詞進行教學,方法通常是教師按照詞典的解釋進行講解,對于小學生來說,詞語基礎太淺薄,甚至字典里有些解釋性的字都不認識,就更不用說通過詞典所寫的意思去學習陌生的詞語了。再者就是讓學生在作業(yè)本上一遍一遍反復地抄寫生詞和含義,這在我來看這一方法是低效率、低成果的,只有將傳統(tǒng)詞語教學形式進行改變,我們的學生才能牢固并且深刻地學習到新詞語。
除了簡單的詞語,例如生氣、高興、開心等等這些學生能直接理解的詞語以外,很多難度大的詞語學生即便認得它們,但也不一定能說明這個詞語的內(nèi)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讓學生深入理解詞語內(nèi)涵不重視,但是筆者認為,學生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只是在身體上的獨立,更是指在精神上的獨立,我們教師若是一味地害怕學生不能接受,不去灌輸這些內(nèi)涵的話,等到以后更高年級的語文學習需要運用的時候再去理解便為時已晚了,況且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社會越來越開放的年代,小學生接受能力也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也應該逐漸向?qū)W生們?nèi)ブv解詞語的內(nèi)涵,甚至用更多的方法幫助他們對詞語內(nèi)涵產(chǎn)生感悟。
在詞語教學存在的不足中提到傳統(tǒng)詞語教學太過于照本宣科,學生掌握率低下,針對這一個問題,教師則要在詞語講解方法上推陳出新,要做到在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讓學生高效的掌握所學內(nèi)容。學生學習的新詞語往往產(chǎn)生于課本文章,小學課本有很多都是極具趣味性的文章,我們在講解新詞語的時候,可以將詞語帶回文章當中去,通過分析詞語在文章中的語境,再聯(lián)合課文加以解釋,更加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課堂上,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由教師掌握,學生只負責聽講,但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比如我們在學習到“雀躍”這一詞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上臺進行表演,或者讓學生當堂用這個詞語進行造句,對于敢于表現(xiàn)的學生我們給予獎勵,這樣既能讓學生對這個詞有自己正確的理解,又能活躍課堂氛圍,鼓勵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最初人類在學習創(chuàng)造文字時,就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一個詞語都不是憑空幻想出來的,看似深奧難懂的詞語,只要當你處于創(chuàng)造者的情景中,便能理會詞語的內(nèi)涵了。當然在當下的語文學習中,我們也不能忽略這一重點,我們要嘗試將學生不會的詞語變得生活化,接“地氣兒”,把他們帶入生活中能看見的、能聽見的、甚至能觸摸的事件當中,這樣有類似體驗的學生便能茅塞頓開,精準地掌握詞語內(nèi)涵。
比如,當學習到“耷拉”這個詞語的時候,學生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都見過這一個動作,只是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教師可以列出小動物垂頭喪氣的樣子或者通過表演來向生動形象的解釋出耷拉的意思。又例如學到“停當”這樣很難的詞語時,我們就可以說:“春游前小朋友們都準備好了自己喜愛的零食準備出發(fā),這時就可以說大家都已經(jīng)準備停當,出發(fā)去春游了”由此引出停當是準備齊全的意思。有了這些貼近生活的舉例,學生對詞語的掌握將更加精確,我們也應該在自己舉例后,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自己用生詞造句,以鞏固和和擴展新的詞語知識。語文并不是一門高高在上無法觸摸的學課,我們也應該擅于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
綜上所述,詞語的學習貫穿了學生整個語文學習生涯,但對于生活經(jīng)驗、理解能力都尚薄弱的小學生,詞語教學就更不應該“束之高閣”,學習這些詞語的目的首先是讓學生能將其運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其次才是將它們運用于考試中,所以小學詞語教學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地學習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