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重慶市大渡口區跳磴小學校,重慶 400000)
數學課程是貫穿學生學習生涯始終的課程,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課程因此理性、邏輯性、抽象性等特點,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所以稱為絕大部分小學生學習的難點。但信息技術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能夠讓數學課程由“靜止為生動”、由“困難為簡單”、由“抽象為直觀”,讓數學課程更好地被學生所學習和接受。正是因為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整合具有積極作用,所以數學教師才更要在行動上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以提高數學課程教學效率。
(一)拓展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直觀化
利用信息技術下的計算機網絡,能夠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能夠讓教學內容跳出書本的范疇,更豐富、更深入。過去教師在開展數學課程教學時,以教材為范本,所有的教學知識都來自于教材內容。而且受應試教育影響,考試的內容就是教材的內容,更將教學框死在教材上,導致數學知識更新不及時,內容不深入。而信息技術能夠通過網絡更深一步的將不同的數學知識呈現在教師面前,教師可以有所篩選并且有所延伸。并且能夠通過信心似乎將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讓教學有層次、有鋪墊。
(二)整合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整理繁雜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建立自己的資源庫,對資源進行及時的分類和更新處理。也可以開放資源庫和其他教師共享資源,讓教學資源更豐富、利用率更高。
練習是鞏固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對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十分重要。通過信息技術所編寫的一系列的練習題目能夠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可以通過電腦預先準備多種類型的題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對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進行練習。同時,信息技術的優勢還體現在能夠設置一些趣味性的動態題目,迎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一)激活教學情境,使學生深入教學氛圍,深化主題。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需要從生活中總結歸納、引入課堂,因此,只有教師講或是用書中的主題圖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認識也較為片面。如,“找規律”一課,直接出示主題圖,內容就顯得單一,而且有為了講教材而特意編題的嫌疑,像把學生生拉硬拽到課堂中。而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種有規律排列的圖片、場景集中起來,展現給學生,既生動又形象,學生也樂意去觀察。自然會發現這一些圖片和場景中存在著共同點,就是有規律。這樣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題內容,并且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學習興趣也高,也使學生加深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
(二)簡化難點,優化數學過程。數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操作性強,光讓學生聽和看并不能讓他們牢固掌握知識,只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在二年級下冊“找規律”這節中,規律是有一定難度的,只有在腦中形成動態的變化影像,學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間的變化很難連貫地展示,但有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動畫的形式,過程鮮明、有連續性。讓學生的思維能從實物的變化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的模型,再動手操作時就不會手足無措。
信息技術的應用把傳統的單純師生雙通道變成師、生、計算機三元關系,信息技術成為教學實踐研究的輔助性工具。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時,課堂上活動時間是有限的,老師不可能讓每個都充分展示面積推導的過程,而整個推導過程的操作又是學生構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關系的重要部分,這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之一:微視頻,讓學生在家里通過手機錄制邊說方法邊動手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視頻,學生通過聊天軟件一對一發送給老師,老師通過課外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課堂情況,同時收集優秀孩子的視頻,推薦給群里的孩子再學習,有效地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大大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更有效地鞏固課堂的學習效果。
隨著各種教育軟件的開發,學生的作業形式已經由原先的紙筆測驗單一方式,成為紙、筆、練習平臺等多種方式。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原本的學生答題教師批改傳統的作業形式,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作業平臺布置適量的作業,學生通過答題,教師一鍵批改,平臺立刻通過對錯題數據的收集反饋給教師,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講解,有效解放教師的時間,教師可以更多時間去組織并準備教學。
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使信息技術有效服務于教學,開創傳統教學的嶄新局面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的靈活作用能力。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特點來設計相關的數學作業,充分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完善數學素養。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創設一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充分為學生在以后的數學學習或是其他科目的學習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