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放雷
(湖南省岳陽市屈原區河市中學,湖南 岳陽 414400)
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幾個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導入。在選擇問題時,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即問題的答案并不統一,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思維;此外,要注意問題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性,主要是能夠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例如初中第一節數學課“有理數”。這節課是小學生步入初中的第一節課,是學生開啟初中學數學學習旅程的開端。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培養師生感情。所以,教師要充分認識初級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聯系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知識,提出有趣、可解答、引入性強的問題。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同學們,在小學時大家都學過什么樣的數?根據這個問題,學生會回答小數、分數、百分數等。2大家知道,數字家庭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大家還想不想知道他們有什么親戚?以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順勢進入有理數的講解。作為課堂導入的問題要注意其難度不要過大,要讓學生依據生活以及以前學過的知識獲取答案。
在利用問題導入課程,并且講解完教學內容中相關的數學概念后,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思考,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初中數學相對小學數學來說更需要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力。同時,傳統的概念教學不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只是利用一個例題簡單講解,將已有的公式和定理灌輸給學生。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問題為學生帶來探究的機會。例如,在講解“代數式”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幾道題目:1.正方形的邊長為a,那么正方形的周長為多少?2.一個數為b,他的相反數為多少?3.正方體的棱長為c,正方體的體積為多少?在出示完十個例題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第一個問題:同學們觀察一下自己列的式子,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這一問題解釋各個例子的共同特征是含有字母和“乘法”運算。第二個問題:這些式子,叫做代數式,大家能總結一下代數式的定義嗎?學生通過各個式子的特點,總結出代數式的定義。第三個問題:單獨的一個數或一個字母是代數式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激烈討論,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將這一補充規定進行講解,強調其重要性。通過問題的由淺入深,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了解了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方式既不枯燥乏味,也能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在選擇此類問題時,要具有針對性,每一個教學要點準備兩到三個問題。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教師可以決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
初中數學教學中,函數的應用和動點問題一直是中考的考察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一知識點的出題范圍廣泛,涉及了較多的其他數學知識,學生在做題時常常感覺無從下手,所以,針對這些較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將其分解,針對每一步驟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師要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內成員不超過八個,一方面,要讓學生在收集資料時進行合理分工,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都能夠積極發言。以動點問題為例,教師先出示一道動點問題:
1、已知△ABC中,AB=AC= 10厘米,BC=8厘米,點D為AB的中點.
(1)如果點P在線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點向C點運動,同時,點Q在線段CA上由C點向A點運動.
①若點Q的運動速度與點P的運動速度相等,經過1秒后,△BPD與△CQP是否全等,請說明理由;
②若點Q的運動速度與點P的運動速度不相等,當點Q的運動速度為多少時,能夠使△BPD與△CQP全等?
(2)若點Q以②中的運動速度從點C出發,點P以原來的運動速度從點B同時出發,都逆時針沿△ABC三邊運動,求經過多長時間點P與點Q第一次在△ABC的哪條邊上相遇?
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分析題干。動點題目通常設有幾個問題,問題之間是遞進關系,也就是說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會對下一個問題的解決有幫助。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設置好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針對第一問,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當點Q與點P速度相等時,我們能夠得出什么結論?經過1s后,三角形BPD與三角形CQP各有什么特點?如何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這一系列問題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根據題目尋找所需的定理和公式,分步驟進行解題,大大降低解題難度,增強學生解題的信心。
問題導學法教學貫穿于整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問題進行導入,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利用問題可以推進課程進展;問題式引導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合理采用問題導學法教學,提高初中數學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