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車邏鎮小學 李永金
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活動當中,閱讀發揮著一個“承上啟下”的價值和作用。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積累到更多詞匯,能夠實現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從這一個角度分析,閱讀是全面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成為未來語文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方向。從現狀上分析,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采取精讀、速讀等不同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過程當中,主要是以“整本書閱讀”為突破口,以《魯濱遜漂流記》為對象,基于“通讀一本書”的理念,對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魯濱遜漂流記》是小學六年級課外必讀書目之一。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具有冒險主義精神的英國人魯濱遜,不聽父母勸阻,去海外歷險,卻沒想到在第二次歷險中被困于孤島上孤苦伶仃,生存艱難。但他并沒有放棄希望,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運用自己所學,經歷千辛萬苦后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還救助并教化了野人“星期五”,成為孤島的島主。魯濱遜經過28年的等待,最終找準機會回歸了祖國。由此書看來,魯濱遜是愛冒險,遇到困難不退縮,聰明、勇敢的人。
這本書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文章內容描述上的優勢,整本書對魯濱遜的漂流過程有著十分細致的描述,其中有很多與六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接受能力適配性比較高的情景描述,能夠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二是在文章中有許多好詞好句和精致短語,這些詞匯都可以為學生所積累,在寫作的時候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出,《魯濱遜漂流記》這部著作十分適合進行“整本書閱讀”。通過一氣呵成的閱讀,可以讓學生領略魯濱遜在漂流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通過對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歸集和整理,由《魯濱遜漂流記》的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引出了我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相較于其他的一些閱讀方法而言,整本書閱讀最大的特點就在于:閱讀量比較大,文章的內容呈現出了很強的連貫性。所以讓學生順利地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活動,基礎就在于詞匯的認知和掌握。實際上,將《魯濱遜漂流記》納入小學六年級的課外必讀書目當中,也是基于學生認字能力層面上的考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閱讀的字詞積累。但是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全新的詞匯和短語,這些生詞生字有待學生自己去查找其意義,對一些好詞好句也有待學生去積累。例如,“自討苦吃”“遠隔重洋”“接踵而至”“自顧不暇”等。對這些生字生詞的認知,教師可以采取“課前預習”的作業布置方式。課前預習作業的布置可以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擬定,以促使學生能夠很快地進入“最近發展區”,提高學習的效率。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整本書閱讀要側重于片段學習,因為片段學習能夠使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針對書中的一些經典片段,教師可以引入“情景設計”這種更加活躍的教學方式。例如,文章中第三章是《遇上海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扮演魯濱遜、海盜等不同的角色,并指定專人負責“旁白配音”。如此一來,通過語言的組織、場景的還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個章節的主要內容。
再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根據《遇上海盜》當中的場景,自己制作頭飾、背景等等。如此一來,不僅讓整個閱讀環境更加寬松、更加活躍,同時也實現了“學科整合”教學模式的開展,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個章節內容的印象。
通過字詞積累、篇章理解以后,最終整本書閱讀的升華還是要歸結到情感的認知和把握之上。在很多的閱讀題目當中,都有類似“歸納中心思想”等的題目,讓學生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作者的基本情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章的最終目標,整本書閱讀活動也不例外。因此要讓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把握住《魯濱遜漂流記》當中主人公不畏艱險、奮勇向前的主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這樣的一個書目進行閱讀內容的延伸,尋找一些與之相類似的、適合六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例如《三毛流浪記》《荒漠奇蹤》等,這些類似的書籍也是描述主人公的各種境遇和奇遇,通過對比性的閱讀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印象。
整本書閱讀模式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活動當中的導入,具有內容連貫和思維連貫的多重優勢,是一種十分值得倡導和實施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通過整本書閱讀,學生可以實現詞匯的積累,可以實現思維的發散,可以實現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實際上,對于《魯濱遜漂流記》的分析只是一個案例,希望通過本文“以點帶面”的研究,讓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當中發揮越發重要的價值和作用,讓整本書閱讀為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貢獻更多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