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附屬中學 黃靜華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家長應對社會負責,對后代負責,要講究教育方法,培養子女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汕頭市在“凝聚正發展、正能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在教育方面注重家校共育,積極培養優良家風、校風和民風。
學校管樂團招生簡章發下去,學生興奮了,家長卻擔心會占用學習時間,那天晚上,打電話咨詢和報名的全是學生的媽媽。孩子在家癡迷于玩手機,一回家關門閉戶和家長打心理戰,同學之間有矛盾,成績失常,放假可不可提前回老家,孩子比賽獲獎了……
反映情況、報喜、尋求教師幫助的,微信群上拍馬屁的,幾乎全是媽媽!一份“家校溝通調查問卷”中“在家你最聽誰的話”一項,聽媽媽的,七、八、九年級都位居第一,分別是74.2%、69%、64.6%。
孩子步入初中,開始走向獨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逐漸少了對大人的依戀和依賴。面對突然加重的課業負擔、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期望和競爭壓力,越是懂事越感到困惑迷茫,剛剛步入初中,心理還不強大,身體、思想都將承受一定的“成長痛”。這時怨氣、懷疑伴隨著擔憂,使得媽媽要么“河東獅吼”,要么嘮叨煩人,過度操心,管教中往往帶來矛盾升級,彼此有愛卻又互相傷害,滿滿的負能量!為此,本課題組開展了“媽媽角色對初中孩子成長影響的研究”。
通過提升媽媽的素養,營造家庭文化氣息,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在對母親的欣賞中自主展開學習、積極進取、直面挑戰,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提高媽媽的素養,涵養家的文化氣息,積極進取、熱愛生活成為一種家庭風氣;進步中的媽媽讓孩子刮目相看;學校教育更注重孩子們的終身發展;家里校里充滿學習熱情和生活激情。
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強調:“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喬治·赫伯特說:“在家庭中,……,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模仿著自己的母親,一個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學校的教師。”童話大王鄭淵潔也曾說過:“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本課題著力研究如何通過優化家庭核心人物“媽媽”的素養,形成和諧樂學進取的良好家風。1.基本思路:每月組織一次周六的“媽媽文化沙龍”,后續不限時舉辦相應的專題學習和活動。2.內容的分解與具體化:包括分享優秀案例和理念,讓媽媽們提高認識,根據孩子的個性合理調整教育策略;家校對接,診斷初中生的壓力和困惑,探討給予精神的鼓勵;啟動“媽媽文化”的學習和能力訓練,和孩子一同成長;暢談學習體會,分享自身變化和家里校里孩子的進步;展示風采,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長的喜悅;揚長避短,交流推廣,形成風氣。
每一期的活動都圍繞著一個主題,模式不固定,研究方法盡量靈活。或觀看優秀欄目如《朗讀者》,或者集體前往圖書館讀書,或開展家長才藝互教互學,或分享育兒優秀案例。集大家智慧,吸收社會生活的流行元素,不斷調整更新,從中去感受、去發現、去改善、提高媽媽自身素養。潤物細無聲,給成長中的孩子帶來正面影響。成立家委會,開辟公眾號,推廣先進理念。
課題實驗持續了三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基礎準備階段。第二階段,操作實施階段。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媽媽文化沙龍”這一活動開啟了“家校共育”的新模式,使課題實踐活動取得可喜成果。“媽媽文化沙龍”和后續舉辦一些相應的學習和專題活動,實實在在武裝了媽媽們的實力,使這個團隊不斷趨向優秀,有力地配合學校的品質教育。于無聲處,里應外合,潤物細無聲,給孩子們以榜樣的引領和精神上的鼓勵,激活他們抗壓的勇氣和信心,進而自己想辦法走過這前進路上的溝溝坎坎。經過將近三年的實驗,好多媽媽蛻變,從愛閱讀、有情趣到有竅門;好多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的聯手共育中,培養了良好的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實現了小學到初中,從他律到自律的順利對接,熱愛生活,胸懷天下,獲得真正的成長。這一切的進步,與“媽媽文化沙龍”分不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于2015年啟動了母親文化教育項目,《女子安天下安》一書暢銷一時。書中提出:母親應修養身心、提升自我、守護家庭,成為真正有能力、有影響的“高雅女人”。然而目前社會上舉辦的“媽媽學習”未成氣候,尚停留在幼教啟蒙上。而針對初中階段的“媽媽成長”“不教而教的能力”,以及“家校教育的接軌”的研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我校通過“媽媽文化沙龍”這一課題研究實驗,探索了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推動了“家校共育”這一理念的落實。課題的研究成果《打造媽媽文化實踐活動》提出,好多活動從形式到內容既傳承優良傳統,又滲透了時代的新元素,生動有趣可操作,為今后活動的推廣提供了可靠的參考。
深入反思,深度探究,撰寫論文。孩子過度玩手機,網絡成癮是當前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最敏感最頑固的問題,也是媽媽與孩子沖突,引發家庭矛盾的主要導火線。課題組成員切入這一重點,結合具體案例,通過問卷調查,深入分析。吳彤教師撰寫的《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家庭親子關系之分析——基于汕頭大學附屬中學的調查研究》,用詳實的數據和圖表,借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直觀中肯地論述了學生網絡成癮程度和家庭親子關系緊密相關。提出父母與子女應增加互動,增進了解,應去權威化,應調整對于網絡的態度,提高網絡素養,加強對網絡的認識和運用能力,才能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避免網絡成癮。李少娜老師撰寫的《媽媽對初中孩子使用手機的智慧引導》一文指出,這一代初中生,是和蘋果手機同時代誕生,從小就生活網絡時代的00后,進入青春期,身心急劇變化,他們在智能手機的使用上常常與媽媽發生矛盾沖突。鑒于他們未來的生活將更加智能化,避若瘟神,完全禁止是不合理的。作為媽媽,應自己提高網絡素養,對初中孩子使用手機進行智慧引導,支持和引導孩子有限地正確使用智能手機。課題實驗的論文,讓我們認識到“媽媽文化沙龍”目前應重點提升媽媽們的網絡素養,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課題實驗的另一成果《優秀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將惠及每一屆家長的成長,當然,我們還需與時俱進,繼續充實完善,讓它更具時代色彩和現實意義。
“媽媽文化沙龍”因其自由活潑的形式和溫情出色的效果獲得廣大家長的贊賞,其理念在朋友圈、公眾號的傳播,課題組論文的理念推廣,擴大了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社會教育風氣。然而,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只注重實踐活動開展,沒有及時總結經驗加以推介;只是小范圍的小打小鬧,不敢大面積普及。另外,對“媽媽文化活動”缺乏精心挑選,來者不拒,造成了人數少又都站在教學第一線、身兼數職的課題組成員的疲累,也就難保每一次都是高質量的活動。接下來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讓我們的課題實驗進一步拓展輻射,引向深入,使“媽媽文化”成為我們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引領初中生以良好的態勢健康成長成才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