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十八中學 王健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十分重要,能夠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問題,有思考才能提出問題,思考越深能夠提出的問題質量越高,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辯證的思維方式,充分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問題意識的存在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幫助學生保持對歷史的興趣、真正將歷史知識落實,而不是當作故事聽聽。
問題意識簡單來說是一個人類的心理狀態或心理意識,是人們在遇到問題時會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可能是困惑、焦慮、探究。因此,問題意識也被教育界認為是思考的開端,是思維活動的起點,當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時,他們更容易分析、解讀、探究遇到的難題。問題意識首先是一種思維,是對外界的質疑,體現了人類思維的深刻性;其次是一種認知,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沖突、問題的存在;然后,是一種能力,使學生能夠為解決問題做好心理準備,并積極完成問題的解決。
應試教育是學生缺失問題意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要求學生記住概念、定律、題目的答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聽話、安靜,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應用。當教師對于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不鼓勵,對學生提出的好問題不予鼓勵,當教師不需要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學生的問題意識必然逐漸萎縮、變淡,最終失去問題意識,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丟失學習的本心。當學生開始失去問題意識時,再想要讓他們體驗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就十分困難,反而會讓部分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不愿意聽到“同學們有什么問題”這句話。
歷史對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門新課程,很多對這方面不感興趣的學生是第一次真正接觸歷史史料,能夠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淺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鼓勵。若在初入門時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不足,學生就會將學習語文時遇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心態帶進來,以故事的方式看待歷史史料,缺少對比、分析史料的意識,也就提不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進一步缺失問題意識。
在很多省區市的中考考試中,歷史學科都采用了開卷考試的方式,導致學生過度依賴在歷史教材中尋找答案,忽視了對問題的思考和挖掘。初中歷史教師們也普遍認為既然是開卷考試,讓學生將可能的題型都記錄在教材中就能夠順利通過中考,導致歷史學科表現出題海戰術的特征,學生的課堂動作就是跟著教師在教材上記錄大段的文字或畫下可能的答題范圍,導致教學方式十分粗放,非常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雖然在很多省區市中,歷史中考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但教師不能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策略,不可一味地要求學生在教材中畫下題目的答案,而是要采用正常的教學策略。初中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挖掘歷史的真相,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的細節,引導學生在思考后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從而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質量,激發他們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景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上同樣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從史料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投入歷史學習活動中,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觀看相關紀錄片的任務,并將這個紀錄片里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重難點剪輯成為微視頻,在課堂上用作創設情境、導入課程教學的工具,活躍歷史課堂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質量和效率。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學生更容易發現史料中存在的細節問題,做出更有價值的課堂提問。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可表現出嫌棄、鄙視、不滿等態度,不可以輕易對學生皺眉、撇嘴或說出貶低的詞匯,避免打擊初中生在提問方面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給學生創設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提問環境,逐步培養初中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初中歷史教師可以考慮在涉及歷史細節時多講一些,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提出問題,盡量不要讓學生在教材中能夠輕易找到答案的部分付出過多的時間去絞盡腦汁想問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洋務運動時期外派到西方留學的學生,講一講各種史料中記載下來的他們的生活,對照本次課的內容,啟發學生們分析社會生活變化的起因和結果,促使學生提出更加細節、更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的課堂評價工作不僅僅針對學生的課堂回答問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還應當針對學生課堂提出的問題質量,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價值程度。最簡單的是在學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后,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用“這個問題非常好!”等語句來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應該得到初中歷史教師的重視,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歷史學習情境,使學生敢想、敢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真正體會到歷史史料的內涵,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進步。問題意識一旦被建立,不僅能夠幫助初中生更好地完成歷史學科學習,還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