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棉
(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荊家莊中心校,河北 邢臺 055650)
目前,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簡單,僅依據教材對數學知識進行單一地講授,忽略了小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使得數學課堂變得沒有生機,不利于促進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為了改變上述教學現狀,教師應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開發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資源,豐富數學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進一步將生活與數學問題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數學知識。
導入是數學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在導入時教師要聯系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制造一種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更快速地進入學習的狀態,融入到正式的知識教學中,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親切的感覺,從而主動地去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較大的興趣。面對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地聯系實際,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意愿,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進入知識點的學習中去。
例如,教師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喂養過小雞嗎?”生:“喂過。”師:“小蘭拿了一些米,準備去喂小雞,將一些米撒在了地上,有6只小雞被食物所吸引跑來吃米,過了一會又有3只小雞跑過來,地上出現了幾只小雞?請列出算式”生一:“6+3=9(只)。”師:“非常棒!后面又有2只小雞過來吃米,此時有多少只呢?”生二:“6+3+2=11(只)。”師:“此時有7只小雞都吃飽了,跑到別處休息了,還剩幾只呢?”生三:“6+3+2-7=4(只)。”……教師巧妙地利用“小雞吃米”的這一生活場景進行導入,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中很快得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
教師在開展生活化的教學中,就要認真研讀數學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學內容,依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深入挖掘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同時也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對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進行觀察,促進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學習實踐,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書本上的知識點。教師要盡可能地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的點,將抽象的知識融入到實際生活中,真正地引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意愿,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了一袋喜糖和7小包瓜子,要把7包瓜子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么分呢?請列出算式。”生一:“7÷2=3……1(包)。每名同學分3包瓜子,最后余出1包。”師:“老師從一袋喜糖中拿出來29顆糖果,要把它分給6名同學,應該怎么分呢?請你們列出算式。”生二:“29÷6=4……5(顆)。應該每名同學分4顆糖果,最后余出5顆糖。”……教師挖掘“有余數的除法”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一知識點。
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是數學教材編寫的依據內容之一,教材中的內容也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在設計練習題時,可以根據教材中的例題進行適當地改編或創新,力求符合學生的實際,讓數學練習完全生活化,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教師要靈活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將其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互相聯系,讓學生主動地去做練習,逐步地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位數加減三位數”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咱們學校一年級的學生有376名,二年級的學生有284名,你們能算出低年級的學生有多少名嗎?”生一:“376+284=660(名)。”師:“你們在進行豎式計算之前有沒有先猜一猜它的結果呢?在猜結果時要用到什么方法?”生二:“應該用估算的方法。376≈400,,286≈300,所以376+284≈700。”師:“你們學會了嗎?以后進行估算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方法!”……教師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讓學生對低年級人數進行估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要嚴格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以及對課堂內容的接受程度,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設計數學問題,不斷探索并創新生活化教學的新模式,將學生原本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形象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具體的場景中激發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使學生逐漸掌握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