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鈴
(江西省鷹潭三中,江西 鷹潭 335000)
按照新授課的主要內容,初中物理課可分為概念課、規律課和實驗課,其中概念課所占比重最大。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系統的基石,只有學好物理概念,才能進一步學習物理規律。因而,概念課的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同時,物理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而初中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概念課的教學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
現行初中教材的編寫都是圖文并茂的,在學生開始學習之前,先通過精美、有趣的圖片,呈現出適當的情境,使學生回憶起曾經遇到或見過的知識背景;做好準備以后,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學生在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時就能迅速進入狀態,把新、舊知識成功地聯系在一起,或者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相似點,把新知識進行同化;或者找出它們的矛盾與沖突,改造舊的知識結構進行順應。在新課程理念下編寫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幾乎每一個知識點都通過圖片來呈現。這種情境創設的優點是社會視覺形象與特定意義的結合,從而有效地引起學生的視覺追求,激活記憶,強化思維。充分喚起新概念,方便意義建構。教師也應通過精確而優美的語言,來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前概念在知識建構中發揮出作用。
物理學科是一門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有許許多多跟物理相關的現象,包含了電學、光學、力學和聲學等多種學習類別。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事例,用生活中的經驗來抽象出物理概念,從而起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的作用。初中物理很多規律和概念都是對物理現象的高度概括,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物理概念教學,可以增強概念教學的時效性。
例如,以“力”這一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作為教學內容,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進行。像在初中體育課踢足球這一體育項目,在學生用腳把足球踢出去的過程中,腳對足球產生了力的作用從而改變了足球的狀態,使得足球在力的作用下飛出去。結合踢足球教學情境,教師為學生詳細講解了力的概念,讓讓初中生明白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換言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學生在個人的生活感受中會感知到力這一概念,并正確把握和理解力的作用過程運用于解題過程中。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居多,其教學目的除了驗證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外,主要是為了理解、深化及運用物理概念。只有當實驗演示的情境與原有認知結構緊密相連并相互作用,或者使之喚起與新知識相關的前概念,或者使之與前概念發生沖突,新實驗所要觀察的現象、探索的規律、驗證的結論,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認知結構的錨鏈上,才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例如“浮力”教學,來自生活中的經驗往往使學生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沉入水底的物體不受浮力等。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實驗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實驗:一是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掛著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浸入水中,要求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讀數的變化,并提問此現象說明什么?二是用彈簧測力計掛著鐵塊緩慢浸入水中,讓學生注意觀察彈簧測力計讀數的變化,待鐵塊全部浸入于不同深度,提問學生觀察到什么?三是換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并回答液體密度不同,彈簧測力計讀數有何不同。通過觀察以上實驗現象,學生與原有認知結構相聯系,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在水中下沉的鐵塊與鋁塊也收到浮力,它們的質量和密度都不一樣,可浮力卻是一樣的;同一鐵塊質量固然是相同的,但隨著進入液體部分多少不同,所受浮力卻不同;煤油與水對相同的物體的浮力是不同的。這樣,促使學生的思維從疑問開始,在聯想和想象中活躍,在獲得正確答案中發展,最后新知識在具體實驗驗證過程及結果中內化,從而完成一個深層次的認知。
物理概念主要是描述物理現象的,而物理現象具有抽象性,相應的物理概念也具備一定的抽象性,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把握其中的關鍵知識點,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將導學案法應用到物理概念課堂教學中,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其更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例如:在某初中,教師在講解“加速度”這一物理概念時,將導學案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在應用過程中,首先,教師將抽象的加速度概念轉變成幾個判斷題。如“加速度是對速度大小變化進行描述的物理量”“當速度比較大時,加速度有可能會非常小”“當啟動汽車時,加速度和速度都等于零”等。其次,教師設立幾個主題,讓學生圍繞幾個主題進行探究。主題包括加速度概念的構建、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之間的關系、根據汽車時間與速度的關系圖,畫出加速度的時間與速度關系圖。學生在圍繞這些主題進行探究時,可以將抽象的概念知識具體化,熟練掌握加速度概念,并明確加速度和速度之間的關系。
總而言之,掌握正確的物理概念是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基石,教師也要探究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學的方式,不斷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質量。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概念教學的相輔相成,有利于初中生物理規律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增強了初中生的物理思維能力。一堂高質量的課,必須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最終評價標準。所謂教無定法,學情不同,概念課的授課流程和策略選擇就可能不同。我們只有結合實際,靈活調整授課流程,因地制宜選擇策略,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才能讓物理概念真正地深入學生心中,為后續的物理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