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玲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第八小學,吉林 乾安 131400)
尊老愛幼、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長輩不單單是晚輩對長輩的關心,其實它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在校才會關心同學。工作中,才會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
如今,很多孩子,在祖父母及父母的精心呵護中成長,他們對長輩的愛熟視無睹,總認為長輩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而他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應該孝順長輩,尊敬長輩,關愛他人。他們嬌慣、任性,一家人圍著他們轉,幾乎是有求必應,如果不能滿足的話,便已哭相威脅。父母舍不得孩子受一點點的委屈,便妥協了。由于長期的過分溺愛,孩子越來越任性,很難形成獨立的品質,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身心疲憊的父母下班后為了能趕在孩子放學前做好飯,累了都顧不得休息一下,孩子還挑三揀四的亂發脾氣。衣服臟了父母洗,房間亂了父母收拾。
面對這樣的鏡頭,我們會做何感想呢?很值得我們去深思。在給孩子們帶來優越生活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放縱,不通人情,不懂感恩。正是由于父母對孩子的偏愛,對于他們的短處不究,長處夸耀,使孩子自以為他們的所得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讓孩子缺失了孝道的教育,不知道體貼父母,不懂得分享。那么培養孩子具有孝心的好品質勢在必行。
培養孩子的孝心,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是從小就開始引導,慢慢積累起來的情感,是潛移默化中養成的。所以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
讓孩子從小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懂得孝敬父母光榮,不孝敬父母可恥。從小樹立“孝敬父母”的觀念。如果對于孩子是非不分,出口罵父母,出手打父母的行為還不加以糾正,那么他就會認為這樣做沒有錯,那么在以后的發展中他會慢慢誤入岐途。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一天,一位初中學生下午放學回家,看到父親趴在床上痛苦呻吟,但他竟不聞不問,就抱著一個球要外出玩耍。就在他欲出門時,他的父親叫住他說,你給我倒杯水吧,他說水你自己不會倒嗎?他的父親又叫他快去叫媽媽回來。他回來時看到他的媽媽在菜園里鋤草,這只是兩分鐘路程,他卻推卻說,你自己不會去叫呀。說完就抱著球沖出了家門。直到天黑,回家一看,他的父親因腦溢血突發而去世了,醫生說他要是能早半小時到醫院也許可以挽 救的。
一個如日中天的生命就這么離去了,一個家庭倒下了一座山。這是多么令人寒心卻可以避免的悲??!假如那位初中生有些孝心,他的父親也許不會離開人世。但究其原因,其根源還在于“子不孝,父之過也?!毙r候,父母對他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寵愛有加,為何會得不到回報?這都是溺愛的結果。父母愛孩子是人的天性。問題不在于愛的本身,而在于怎樣去愛?,F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只是一味從物質生活上去關心、滿足孩子,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指導,有的還以自己的自私和不當言行影響著孩子。
因此,對孩子進行敬老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孩子對父母有孝心,才會關心他們,同時責任感才會增強。
播種行為才能收獲習慣。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要從小事抓起,從細節人手,從小引導學習“孝言孝舉”。例如:給下班的爸爸端上一杯茶,給累了的媽媽捶捶背,都可以叫做孝敬父母。為父母做做家務: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后幫忙收拾碗筷,掃掃地,洗洗小物件等等。在父母忙的時候,不吵不鬧,不打擾父母;父母在休息的時候,走路要徑,說話要低,不妨礙父母的休息;在父母教育的時候,要認真傾聽,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在吃東西的時候,要把好的東西先給父母吃,讓爸爸媽媽心里溫暖。當父母勞累時,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孝心教育就是要從這些細節人手,教育他們怎樣孝敬父母長輩。只要我們從小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孝心教育引導,很多學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長和教師的指點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長輩,就會在他們心中開花結果。使學生樹立一種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p>
生活中的孝心教育細節還有許多方面。例如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自己的父母,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學生在觀察了解父母的過程中,才能感受父母生活的艱辛,萌發自己也應該為父母做點什么的欲望。
學生要萌發孝心,首先要體驗愛心,學會感動。情感體驗強調人的內心感受,它具有主體性、個體性、真實性、情景性的特征,是學習者本人自己的體驗,是本人親歷的,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我們要開展各式各樣的孝心體驗活動,通過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擺進去,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學會感動、學會孝敬。例如,為了讓學生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讓學生懷里系著約3千克的沙袋在課堂上課或處理生活事務,堅持一天、兩天,真實感受媽媽孕育自己的不容易,感受媽媽的偉大。又如:組織學生觀看“我的成長經歷”的課件短片,或交流各自家庭保存的自己孩兒時代的照片、錄像,讓學生從一個生活側面知道從他們出生到蹣跚學步,從他們會玩耍到會做事,從他們會學習到會做人,每一個人成長的腳印,都刻印著爸爸媽媽無窮無盡的愛。再如,在學生中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讓每個學生根據家庭收支情況,以節儉為出發點,擬出家庭一天的生活開支。通過實踐,體驗爸爸媽媽持家的不容易,學會體諒和體貼家長,幫助父母料理家務。
家庭是人才的搖籃,父母是孩子首任和終身的教師。應該看到,許多家長在家教方面存在著愛而不當、養而無邊、管而無法、教而無方的問題。就孝心教育而言,一些家長往往忽視了從小對孩子的正確教育引導,等到孩子長大了,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養成了自以為是、為所欲為的惡習,才來抱怨孩子不服管教,不懂得關心孝敬父母,后悔莫及。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學校要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多渠道開展孝心教育活動,引發和培育孩子的孝心。
1.開展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比如:親子關系專題講座。幫助家長分析親子關系診斷結果,使每位家長認識自己教子態度的偏差及對學生的影響并分析原因。還可以請優秀家長介紹教子經驗,并組織家長座談、交流。通過系列親子活動,為親子雙方的溝通創造情境與氛圍。
2.利用主題班會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例如請家長參加“我們的父母”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家長講述自己的經歷和養育子女的辛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位同學流著淚激動地說:“以前只知道自己想吃什么,穿什么,就伸手找家長要,有時父母不答應,還跟父母鬧別扭。今天我才知道原來父母是那么不容易,那么無私,他們為兒女什么都舍得,對自己卻什么也舍不得。下那么大的雨,上班的路那么遠,可是我們的父母仍騎著自行車上班去。媽媽,以后我再也不亂花錢了,要好好學習。”
3.利用“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活動。在母親節之前,鼓勵學生做卡片給母親,在父親節時,為家里做一道自己做的菜。
孝心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讓學生從小就懂得父母、長輩的辛勞,懂得孝敬長輩是子女的責任。孩子擁有一份孝心,也同樣會把愛心給予需要幫助的人。它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中孩子對長輩的關心,更是會延伸到對師長的尊敬;對他人的友愛;及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