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貴州省正安縣第二完全小學,貴州 遵義 563000)
信息技術的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學以致用,學有所用,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現(xiàn)實中的具體問題,并且在實際應用中碰到問題,不斷學習,為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學習信息技術的真正目的。于是,趣味教學法符合小學生年齡段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將其引入農(nóng)村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只要有心,我們便可以發(fā)現(xiàn),對電腦的許多基本操作完全可以通過玩游戲逐漸熟練起來,而且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較,這種方法效果好得多。如,學習鼠標、鍵盤的操作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們通過玩拼圖、翻紙牌,兩位數(shù)加減法、賽車、魔王迷宮等富有童趣的游戲來完成學習任務。這些游戲即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也能夠讓他們在忘情地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鼠標的單擊、雙擊和移動、拖動等操作,指法也熟練了。特別是其中有些游戲巧妙地設置了一些障礙和關卡,這會激勵孩子去嘗試使用鍵盤上回車鍵、空格鍵、換檔鍵、光標移動鍵、退格鍵、Esc、及F1等功能鍵,并大膽操作,從而使他們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些功能鍵的基本作用。這些知識要是僅憑教師講解、示范,讓學生模仿操作,不但較難理解,單調(diào)的模仿也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針對這一特點,可組織學生開展競賽,“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定時的進行競賽,既活躍了學習氣氛,也增添了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學生在競賽過程中達到了“練”的目的。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于計算機奇特的熏陶中。當然,不僅僅是指課堂的氣氛,還包括課外。在課堂內(nèi),首先可以用欣賞課的教學方法,通過欣賞教學,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興趣是小學生的一種天性,也是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提。而欣賞教學正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中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愛好的重要途徑。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提高美的鑒賞水平。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課堂內(nèi)應盡量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的氛圍。優(yōu)勢教育觀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發(fā)潛能,弘揚優(yōu)勢、增強自信、學會自主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動靜結合。”“動”——要有秩序、有規(guī)律的動,情緒飽滿、氣氛熱烈、勇于發(fā)問;使學生有成就感、輕松感。“靜”——不是暮氣沉沉、沒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維專注而活躍。寬松的教學氣氛中應有嚴謹?shù)慕田L和學風,這樣,寬松而不渙散,嚴謹而不威攝,兩者的完美結合,構建一種和諧共創(chuàng)的教學環(huán)境。而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地發(fā)揮,更主要的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才會迅速高漲。
由于剛跨入小學大門的學生尚處于知識的萌芽狀態(tài),整個大腦的發(fā)育處于啟蒙階段,同時對于趣味性的知識較為敏感。所以,開設的計算機課就應該以容易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知識為主,像指法練習、輔助教學軟件的應用以及益智教學游戲等。這樣做,不僅符合兒童階段的認知結構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處于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便于接受老師賦予的新知識,并且易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激發(fā)其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電腦的組成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電腦是由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等幾個部分組成的,在這幾個部分中,主機是最重要的,它好比人類的“大腦”,在大腦里面有一個叫做存儲器的“倉庫”和一個與“心臟”相仿的CPU,也就是中央處理器。教師通過形象的比喻,將電腦中原本抽象的部件說得通俗易懂,學生很快便掌握了這些知識,不但達到了教學目標,還使教學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
由于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導致它不可能像其他學科那樣靠理解、靠記憶就可以完成教學目標,它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興趣,提高信息素養(yǎng),讓他們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初步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合作一直以來都是社會賴以發(fā)展的原動力,所以當學生畢業(yè)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充斥著競爭的社會,如果想要“單槍匹馬”地去闖,無疑是以卵擊石。因此,他們不僅要學會如何競爭,更要學會如何合作。許多社會學家認為,“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及未來世界里更為重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估計沒有哪個學科在體現(xiàn)學生的差異方面有信息技術課這樣明顯。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在計算機課上,有些學生可以說是一點就通、舉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學生基礎較弱,學有困難。這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學內(nèi)容太淺了,基礎好的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不能接受。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方式,組與組之間資源共享。如:《制作板報》這一課,我在前一周就布置按組(每組四-五個人)搜集資料、設計版式,在課堂上進行制作,同學們分工明確,都很積極的投入,最后做出的作品都難以評價誰好誰壞了。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電腦競賽,如“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活動”、“實驗小學‘創(chuàng)新杯’指法大賽”、“實驗小學‘創(chuàng)新杯’電腦作品賽”等活動,學生在比賽中互相取長補短,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操作水平,激發(fā)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