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化縣安遠中心學校 廖琪珊
新時代的今天,網絡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融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更好地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數學學習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理解,掌握算理,高效地鞏固練習,并促使新課改教學理念得以更好落實。
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數學知識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和恐懼,對學習數學失去信心,如果通過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趣味形式,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主動、活潑的情境中學習,就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和自控能力較差,如果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動畫,就能激發起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心理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相遇問題中的路程,在多媒體中設計兩人從兩端相向而行,單位時間內行駛到一定的路程時稍停,讓學生有一個觀察思考的過程,最終到相遇。觀察完成后,學生思考:怎么求相遇路程呢?在演示過程中,學生能夠認真觀察、思考,將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動態演示出來,讓思維過程可視化。又如:在相遇問題的鞏固練習中,用速度差乘兩人共同行走的時間,求路程差,由于兩個人行走的速度不同,求路程差的問題較復雜。在多媒體中顯示兩人從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出發,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不同,一前一后,間隔的距離就是我們要求的路程。
在課件中演示兩條不同顏色的線段,分別表示兩人所行走的路程,再將兩條線段從開始的一端重合,兩條線段相差的距離就是路程差。這樣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感性經驗。在教學中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思維的發展水平、生活的經驗,科學地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種方式,搭建起新舊知識的橋梁,揭示內在的規律和現象,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強化算理教學,讓學生在深入理解中內化抽象的知識,變靜為動,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對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求法,我們一般都是通過把它轉化為學生熟悉的長方形的面積,講解起來學生不容易理解,但用課件的動態展示就形象直觀地解決了。在課件中先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先做出一條高,沿高剪下,通過平移得到一個長方形,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沒有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現在的長方形面積,把新知識轉化為原來所學過的知識,學生容易理解,難點也就突破了。
又如在教學圓的周長練習課時有這樣一道題:把一個周長為12.56cm的圓形紙片沿直徑剪開,求每個半圓的周長?學生很容易理解成把周長除以2就是每個半圓的周長,通過課件演示,學生能夠輕松理解每個半圓的周長除了圓周長的一半還要加上一條直徑。
每個人內心最強大的愿望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以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種強烈的內在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所以,要杜絕教師的包辦,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勇于探索,勇于創新,滿足孩子們內在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練習課中,這樣的一道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長為12.56cm,寬為6.28cm,現在要給它配上兩個一樣底面,使其組成一個圓柱,應選擇半徑為( )的圓才能圍成?
A.6.28cm B.2cm C.1cm D.12.56cm
在選擇其中的選項時,大部分學生都是只選擇B,只考慮到沿著長圍成的圓,而忽視了寬也可以圍成圓。這時,教師提問,還有要補充的嗎?小組合作討論后發現,還可以沿著寬圍,還有選項C,最后課件出示兩種不同的圍法。
今后幾年,河北省將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在水利部的指導下,學習借鑒兄弟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經驗,按照“打造亮點,突破難點,狠抓重點,大膽創新,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和“可操作、可監控、可評價、可考核”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工作。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是否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時,很多學生會認為這是肯定的,也有學生持懷疑的態度,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讓他們自己動手用學具擺一擺。學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也可以同桌討論或4人小組合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探討中,這時學生肯定得到了正確的結果,紛紛舉手匯報。
再利用課件進行演示,并總結:當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時,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在演示中糾正學生錯誤的操作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收獲的快樂。
在傳統的教學中,不管是課堂獨立練習還是小組合作學習,受到課堂時間的影響,學生所反饋時只能派代表反饋,教師只能大致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在練習中枯燥乏味,沒有學習樂趣。
只有立足學情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利用教學軟件及設備,通過量化統計形成的數據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哪些優點及不足、完成的時間等,教師能夠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使練習設計更加有彈性,體現階梯式發展的趨勢,由易到難,體現差異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提高練習的有效性。
如果學生在題海戰術中進行反復練習、機械重復,學生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思維也得不到發展,效果肯定不佳。因而,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濃厚的興趣。為此,我們要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讓傳統的練習形式形象化,從而使練習更加有效。
單純訓練,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乏味。設定最后結果正確的同學奪紅旗,就可以改變計算枯燥的現象。也可以設計如闖關、找小兔子的家等游戲的作業,使練習具有趣味性。又如在設計軸對稱圖形的練習時,欣賞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建筑、動物、植物、平面圖形),可以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
同學的掌聲,教師嘴里的“你真棒、很好!”這些鼓勵在孩子的眼里已經不新鮮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評價豐富起來。如設計一道練習完成后跳出一個小動物,豎起大拇指或嘴里說出“你真聰明!你真棒!”學生感到新鮮,成就感油然而生,如果錯了,聲音出示“繼續努力!”“加油!”孩子們也不灰心,還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挑戰,不服輸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鍛煉。
新課標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許多內容都可以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背景。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所選擇的素材應盡量來自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掌握數學知識,如何來實施,就要用信息技術來完成。
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指兒童的社會化,并不是成人的社會化,讓數學學習產生枯燥、乏味感受的原因,就是學習中沒有貼近生活。教學中應選擇現實的生活材料,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問題就在生活中。因此,我們在選擇數學素材時應選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并且注重實效。
如在教學整數加減混合運算時,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公交車起點站15人上車,下一站8人下車,10人上車,這時車上有多少人?通過動畫演示,學生就能從生活中體驗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過程,直觀理解教學素材的意義,也能很快地投入學習中。又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課件出示一段錄像,拿出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購買學習用品,接著聲音出示:小朋友,你認識這些面值的人民幣嗎?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之成為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輔助工具,才能充分發揮其在數學教學中的優勢,使數學課堂精彩紛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
我們應該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吸引力。通過信息技術的互動促進學生在課堂的交流合作,同時也要養成其獨立思考的習慣,發展其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