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招軍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鐵山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4000)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必須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軌,已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識。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踐中著力建設“效率課堂”、“有效課堂”任重道遠,更是素質教育大背景下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教學中根據知識內容的特點,采取講授、自學、合作、探究等多樣的學習方式來組織教學,設計和組織學生活動,能由學生自己解決的,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能通過學生討論解決的,組織學生自主討論;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感知知識的生成;提供學生自主反饋的時間與機會,如討論、練習等,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克服思維中出現的誤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們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道具,輔助學生探究學習。首先將道具分發給各個小組,每組的數量均為12個,然后讓他們擺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學生知道由12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的圖形面積是12平方厘米,猜測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接著引導學生擺出不同的長方形進行驗證。如此,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討論、探究,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參與了整個長方體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提升了學習效率。
設置啟示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好的問題情景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課堂中去,使他們的求知欲增強,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制造這種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提前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方便學生對所學內容更加深入地進行探究。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首先將準備好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體擺放在講桌上,讓學生進行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過后,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在生活中有什么物體類似于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體?2.在這四個圖形中,你們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3.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球體各有幾個面?學生經過思考后對著三個問題進行回答。同學回答過后,我對他們的答案進行評價,然后公布正確答案。接著對這三個問題進行詳細探究。這是一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一開始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問題情景的創設已經打開了學習的思維,引起了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發的思考。
盡管目前我們使用的新教材已經很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去編寫例題,但由于沒有經過實踐,理解容易不深不透,學生容易只掌握書本知識,而無實踐能力。因而新的課堂教學要特別注重實踐,要注意在課堂創設實踐性情境,讓學生在積極動腦的同時,還積極動手、動口,甚至動腳、動身,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戰技能。
例如:教學折疊問題,如圖折疊長方形abcd的一邊ad,點d落在bc邊的d’處,ae是折痕,已知ab=8cm,cd′= 4cm,則ad的長為多少?折疊問題是學生的一個難點內容,學生首次遇見,不知道從哪兒入手,也不容易看到誰和誰對應,誰和誰重合在一起,老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折疊,對照圖形說出折疊前后的全等圖形,對應線段,對應頂點,對應角。相信學生有了這次親身經歷,下次不動手折疊也能想出對應。
在新的課堂教學上,老師要最大限度的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對舊知識點的復習,復習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根據教師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而定,復習要對學生學習新知起作用,要能解決新授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能把這些道理或原理遷移到新知學習上來,為學生學習新知做好充分準備。
例如:教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時,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復習長方形的面積知識點,從而通過遷移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積公式。為此,教師在講授活動中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有、利用學過的知識去同化新的學習內容,通過他的先導作用從而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
如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課堂評價也多式多樣,目的都是要鼓勵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勵學生進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學習當中,更加的有效學習。在小學數學評價設計上,既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又要關注學生對學習的認知與理解,教學評價對于學生學習起到至關主要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時,我們設計了一個“小九九”背誦比賽,內容如下:開展《九九乘法歌訣》背誦比賽,要求:1.從1-9按順序背誦乘法口訣;2.教師隨意提問,學生回答;3.反應速度要快。評價標準:選出速度最快的三名同學,并獎勵小禮物。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獎品,對學習產生了自信,這種自信會一直鼓勵學生進步,使學生的成績變得越來越好。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綜上所述,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