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燕
(重慶市九龍坡區田壩小學校,重慶 400000)
在小學階段學生們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知識的傳授需要老師循序漸進的誘導,而老師需要拋出適量有效的問題,其可引導學生的思維導向,同時他也避免了學生對陌生知識的恐懼,為學生建立一定的自信。此外,有效提問能大大加快教學進度,能夠讓教師空余出多的教育時間進行其他方面的教學。
例如老師在講授乘法運算時,可以讓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加法運算,結合加法運算拋出一定的問題,建立加法與乘法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加法進入乘法,這樣既簡化了教學內容,加快了教學進度,跟著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扎實學生的數學基礎。
在這長久的教學任務下,許多教師往往習慣于自己的思維來教育學生,但知識的厚度于廣度往往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一種“代溝”。其結果王室教師教授的知識,學生不太懂,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覺得太簡單。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理應是教學的首位教師,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思維為中心。例如在學習“百分制”一課中,當某個數加上了百分號,自然意義就不一樣了。但作為剛剛接觸這類知識學生,他們并不會覺得百分號的重要性,如果此時教師提問8%與8有何區別?他們大多數會覺得數值上是沒有差別的,這種提問也是不具有效性的。
因此,教師們需要在提問之前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核查精簡。例如剛剛8%的問題,教師們可以先指出這兩個數具有不一樣的數學意義,再讓學生找他們之間的區別何在?這樣就將數學意義這一抽象問題轉化到了外觀上的具象問題,通過這種逆向思維能讓學生更好的接受提出的問題并自主思考。
在小學教學任務中,部分教學任務是十分基礎的,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能認為這一類知識點比較簡單,因而加快教學進度,通過提些跨度大的問題,跳過一些所謂的“非重點”。但作為剛剛接觸這一類知識的學生,極可能存在部分還未完全消化這一教學知識的同學。如果此時教學跨度太大,學生們往往會學的比較吃力,這個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在學習面積一課中,邊長相同的正三角形與棱形面積有什么關系?突兀的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大部分會茫然不知所措。你先提一些有具體數據的問題,讓學生自行去尋找其中的規律。例如,邊長為3cm的正三角形,與棱長為3cm的菱形之間面積有什么關系?這樣學生們就能通過數形結合,或者具體數據自己行發現規律。
小學階段學生們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還是相對比較欠缺的。這個階段他們的思維也是最活躍的時期,因此他們往往會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與教學內容沒有任何關系,反映了學生們的思考程度以及思維方式。因此,老師在接受解決學生們的問題時,需要尊重學生們的問題。此外,老師們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也應該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學生們自身的思考方向具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問題。例如有些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好,在解決一些幾何問題時,老師可以提出一些能夠通過數形結合價位方便地解決的問題。而有些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強,老師則可以針對他們提出一些需要利用坐標等計算的問題。這些特異性往往決定了學生思維邏輯的方向,如果老師通過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這樣能大大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加快教學的進度。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只能憑借自己一個人獨立思考得出問題結論,這樣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甚至會讓學生進入思維誤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固然是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適當的靈活教學,例如小組討論,往往能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們內部自我消化,自己解決。老師則可以對學生們提出問題進行總結,在適當的時候提出最有效的,最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平移一課中,由于移到題目具有多種答案,老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自行討論,讓學生們交換答案,最后對于學生們仍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再進行解答,這樣也提高了老師提問的有效性。學生們也可以據此了解到學習的其他途徑,擴展自己的思維方式,突破固有的思維局限。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有效性提問能夠結合學生的個人能力,以一種較為平緩的較為適中的方式,加快教學進度,同時也夯實了學生們的數學基礎。因此老師則需要,在提問的過程中注意問題的有效性,本文從教學主體、問題的關聯性、學生的特異性和教學方式四個方面,闡述老師需要在這幾個方面中注意教學問題的有效性。也只有在教師的不斷總結,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教學質量才能日益具增,為學生們今后的中等乃至高等的數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