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毅
(重慶市上橋中學校,重慶 400000)
在傳統應試教育下的政治教學上,教學大多采取“填鴨式”模式,學生厭學情緒高,學習效率低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初中政治開展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僅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能夠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對人的綜合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初中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各種性質的信息充斥著生活,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分辨生活中各種各類信息的性質和價值,培養自己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初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初中政治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有大量新穎的與生活實際相貼近的素材,教師若能夠正確把握和運用這些素材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將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意義。
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其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生活化教學,是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符合的。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生已經進入了一個更大的生活圈子,也會面臨著更多新問題,首要的就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運用政治教學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初中政治課本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現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實踐,從而深刻理解理論知識,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政治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們只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接受能力,結果這種授課方式使授課過程乏味,學生對政治的學習毫無興趣。生活化下的政治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將政治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使同學們能更好地把握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刺激同學們學習政治課程的主動性。
政治學科教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為了使學生更易于把握,就要在教材內容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生活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具備挖掘教材中生活素材的能力,靈活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學習。要想使教材的內容更具生活化,教師就要將思路打開,不能夠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應該努力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加工,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素材完善和補充,不斷提升教材內容的資源價值,讓教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也可以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等特點對教材進行挖掘整合,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選取對應的切入點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使教材得到活學活用。
打破舊有觀念,用生活化理念滲透到初中政治教學中,是生活化教學的第一步,而更重要的還在于開展過程。在開展過程中,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首要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通過引學生入境,把生活化理念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政治教學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要警惕偽生活化。所謂偽生活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生活化素材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跨越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如在《消費者的權益》中,很多教師稍不注意就創設成人購物維權的生活化教學情境。這其實對于學生來說,即使司空見慣但也不符合生活化教學的要求,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是應該從學生購物的習慣、購物的行為等來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第二是創設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偏離了初中學生的生活特征。如《以禮待人》時,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注意民族、地域等禮儀的差異,以避免與學生的生活特征發生沖突。近些年來,很多地區的中學都出現了新疆班等地區少數民族班級,初中政治教學更應當注意他們的生活實際,才能創設出符合生活化教學的情境。由此可見,破除偽生活化需要初中政治教師深刻認識生活化教學的本質,要把握學生的實際生活特征,結合學生的身心認知發展規律,才能創設出符合生活化教學需要的生活情境。立足這一情境,通過學生引導學生自覺進行情境來開展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并理解教學內容,更能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到政治教學的重要價值,從而使初中生熱愛政治學習,改變政治課程不受重視的局面。
家長是學生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所以家長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的,所以家庭環境對政治教學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經常溝通,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更利于學生健康思想品質的養成。
總而言之,初中政治開展生活化教學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在課改的大形勢下,廣大政治教師一定要轉變過去的傳統觀念,真正將教學工作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不僅有利于初中生接受知識,而且對于教師改變教學模式也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