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下渡中心幼兒園 陳春燕
美術,是從原始人類就開始的視覺感受引發的造物轉換活動(創造行為),是人類改善生產環境,更好地生活、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我國山頂洞人的裝飾品、歐洲的洞穴壁畫……美術是什么?提到這個問題時,大部分人想到的是畫畫、捏橡皮泥等,這是對美術教育的誤解。那到底什么是美術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美術的核心素養,且包括圖像識圖、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
《3-6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指南》中提道:“引導幼兒學會用心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和創造美。”美術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存在;要珍視幼兒生活的獨特價值。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是幼兒生活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節日環境、節日元素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術教育資源,以節日為載體,讓幼兒在節日活動中感受美、享受美、運用美,這是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有效途徑。將美術教育與節日活動有機整合,幼兒不僅能感受到節日的濃郁氛圍,還能激發他們對節日美術創作的興趣。
中國的節日,洋溢著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馨香,散發著勃勃文采精華的氣息,閃爍著古國文明的燦爛。
每當提起節日,孩子們的心中總會有著一份期盼。每個節日的背后都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它是深邃的文化底蘊,也是甜蜜的向往與期盼。了解節日,了解其由來,是節日活動的基礎。
在每次的節日主題前,孩子會一起閱讀了解節日的故事,如《年的故事》《元宵節的由來》等。會請爸爸媽媽幫忙上網查找關于節日的資料,會詢問家人關于節日有什么傳統習俗。并通過談話活動,互相交流關于節日的訊息,讓孩子們對節日的了解更加充分,只有了解了節日,才能深刻地感受、理解、表現節日的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特別強調了環境教育,強調了環境在促進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郭沫若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說明:兒童是社會生態環境中的一份子,愛主動探索周圍環境,而非被動的學習者。周邊的社會生態環境為兒童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會,并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可見,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節日教育功能。于是,我們取得家長們的配合,請家長們帶著孩子一起去商場、街道、公園、社區感受節日的氛圍。元宵節,一起去燈街賞燈、一起去看捏面人、一起去看畫糖畫;國慶節,一起欣賞國旗裝扮后的街道、一起去五一廣場參加升旗儀式;端午節,一起去看爸爸們練習劃龍舟、一起看奶奶們包粽子……教師們把孩子們外出參觀節日的相片展示在活動室里,通過談話活動、語言區域活動,引導孩子們互相介紹自己看到的節日的美景。
美術是什么?“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可以是建筑設計的美,可以是服裝搭配的美,也可以是食物制作的美,既然美是無處不在的,那我們就嘗試著通過多種渠道創作節日的美、通過多種方式展示節日的美。
在戶外活動環節,我們創設了寫生區,讓孩子們畫下“節日的幼兒園”“好玩的節日游戲”;在區域活動環境,每到節日前后,總能看到孩子們在美工區創作與節日相關的美術作品;在集中活動中,開展節日主題創作“樹葉貼畫龍”等。這些活動,有的在班級開展,有的在走廊區域開展,有的在操場開展,有的在小花園開展,打破了美術活動的固有形式——美術活動主要在班級開展。這一變化讓孩子們能在更寬松、更生活的情景下進行美術創作,孩子們也更喜歡參加美術活動了。
美術創作如何展示,它只能貼在墻上嗎?并不是,它可以是貼在墻上的,可以是掛在窗前的,也可以是用來玩的,還可以是吃在嘴里的……
案例:大班端午節主題活動。孩子們齊心協力,制作了長長的龍,在戶外體育活動時,用長長的龍玩劃龍舟的游戲,吸引無數中小班弟弟妹妹羨慕的眼光,那一刻他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們還把龍舟借給弟弟妹妹玩,最后還開展了“劃龍舟比賽”。
以往美術活動,更多是教師出示一些范圖,引導幼兒觀察,而后孩子進行創作,創作的主題是教師定的,孩子們更多學到的是美術的技能。“把自主權還給孩子”這是現代教育一直提倡的。大班節日主題談話案例:教師:今年的端午節你們想怎么過?幼兒1:剪個船,貼在班級外面。幼兒2:剪紙、剪粽子形狀的。幼兒3:用毛線做一個愛心粽子送給老師,寫“我要畢業了,老師辛苦了。”幼兒4:做香囊,寫畢業的祝福,送給老師和小朋友。幼兒5:用我們的小手自己包粽子送給老師。幼兒6:要做一個大大的龍舟,可以玩劃龍舟游戲。
從上述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嘗試著把更多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孩子們通過交流、協商確定如何開展端午節活動,如何布置班級。這其中,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意愿提出的美術創作內容也更多了,有的想剪紙,有的想做香禳,有的想制作大龍舟。在制作龍舟時,有的孩子用大大的排煙管當龍身,有的孩子用紙箱當龍身,有的孩子用布當龍身,制作的材料也因孩子的不同想法而產生不同。“自主”,讓整個節日的美術創作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孩子們美術創作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有機整合讓美術教育和節日活動相得益彰,將枯燥煩瑣的節日儀式變成一種對文化“美”的享受,對心靈的洗滌,才能既體現出傳統節日的價值,又讓美術教育回歸到生活中,將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美術教育有機整合,植入孩子們的腦海里。讓節日文化扎根于大眾的心中,讓美術教育浸潤兒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