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同虎
(內蒙古赤峰市群眾藝術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群眾文化事業和文化工作者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而良好的群眾文化工作,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推動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并在社會保障逐步完善的新形勢下,發展和建設群眾文化事業在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群眾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粘合劑,可以把人群緊緊地粘合、團結在一起,使他們目標明確、相互包容、更易協調。比如“雷鋒文化”:雷鋒精神就是一種文化,其核心是奉獻;正是這種得到社會公認的“雷鋒文化”的存在,使得大家認同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與社會發展的目標相結合,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利益關系,從而形成文化對人的價值觀及行為的凝聚。
行為導向功能是指通過權利和義務系統確定個人的地位和角色,為人們提供行為模式,使其較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群眾文化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和深刻,群眾文化要素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追求,才能靠思想的力量、藝術的魅力打動人心,進而抵制庸俗、媚俗之風,引導人們的行為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健康的群眾文化對那些不利于人健康發展的言論和行為,常常發揮一種“管束”的作用,以提高人在復雜工作與生存環境中的免疫力,提高人們的自覺性、主動性和自我約束力,增強公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現象。在舊的體制模式下,一直以來群眾文化活動都是主要靠政府投入、組織和管理,但政府的力量終歸比較單薄,以往舉辦的許多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隨著群眾文化受重視程度的降低,一旦政府減少了投入,群眾文化活動的性質就會改變,由原來的純公益性的活動變成了需要自費參與的活動,這樣會嚴重影響群眾的積極性,失去了當初政府組織活動的初衷。所以,我們要加強對群眾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進行體制創新,一方面要減少政府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保持群眾文化活動的公益性。這就需要改變原有的模式,大力倡導企業、有才藝的群眾、文藝社團、有關事業單位等積極參與進來,共同舉辦群眾文化活動。
新形勢下,加強群眾文化建設首先是組建一支經驗豐富、專業性強、責任心高的管理隊伍。廣大人民群眾仍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主體,但是基層人民的管理經驗不足,對群眾文化的了解不夠,甚至對群眾文化管理工作沒有責任感,工作只是敷衍了事。要做好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需要對管理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培訓,促進管理人員與群眾人員進行更好的交流,保證廣大群眾的參與和支持,而最重要的是對管理隊伍的思想教育,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還可以招聘有豐富經驗的從事文化教育方面的人員來擴大管理隊伍,保障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穩定、有效的進行。
隨著世界貿易的開展,日本漫畫、韓劇、美劇在中國的流行,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滲入到中國文化中,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遺忘。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要注重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建設。做好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可以增強群眾對民俗、歷史的了解,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加深,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證我國傳統文化的原始之處,通過知識講座、論壇等方式宣揚科學,破解百姓迷信行為,倡導百姓健康綠色活動,不斷將本土文化滲透入傳統文化中,提升百姓群眾的文化素養。
建立群眾文化的大傳播平臺,將科技創新、文化旅游、教育培訓、休閑娛樂等與文化傳播相結合,大力度宣傳和傳播群眾文化。要重視網絡平臺作用發揮,通過社交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和微博等新型媒體,引導互聯網網站提供群眾需要的網絡文化產品。建立社區媒體,如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社區報,打造說咱社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社區新TV等。
群眾文化產品創新要與城市精神相契合,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群眾文化產品創新要圍繞城市精神,如社區建設,增進社區認同感的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產品創新也要善于利用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市井文化,要善于與科技融合,善于利用科技手段,群眾文化產品創新也要注意與城市規劃契合,根據城市建設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符合其區域整體定位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產品創新還要善于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形成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表象,這是社會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形式。當前在文化建設領域內,需要從人們的精神文明需要出發,建設社會功能齊全、文化價值高的多重文化,加強在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促進群眾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而實現群眾精神文明層次的提升。我們要充分發展群眾文化,體現了它的文化價值,促進群眾文化的豐富多彩,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