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童斌
(河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河北 承德 067000)
地質勘查工作,簡稱地質工作,是與地質基礎研究及礦產勘查相關的所有行業的總稱。廣義的地質勘查工作,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對某地區的地層地貌、巖性構造、水文氣候、礦產資源等情況進行勘查、調研,綜合理論研究和實地調研形成數據及結果,并通過地籍測繪、遙感地質、鉆坑探取樣、采樣化驗等技術方法對成果進行檢驗、修正,得到系統的勘查報告,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資源開發或者指導施工。通俗的講,但凡是修筑在地面上或者以下的一切建筑與工程,都要在前期把這個區域下的地層及地表情況先摸清楚。以工作目的不同,地質勘查工作可以分為:以資源開發為主要目的礦產地質勘查,以地下水開發、環境保護為目的水文環境地質勘查,以工程建設地質條件調查為目的工程地質勘查等等。狹義的地質工作即是地質找礦工作,從工作階段分為地質調查、地質普查、地質詳查、資源勘探、資源開采五個階段。
轉變地質勘查行業發展方式,以質量為先代替體量為主的發展思路,其實質就是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表示需求不再重要。我國在過去很長時間內,一直強調需求調節的重要性,而忽視了供給調節的作用,僅通過需求的強刺激會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果。因此,地勘單位應主動迎合需求,在供給上多想思路、多做文章,努力調整業務結構以符合需求的發展趨勢,而不是一味等待類似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專項任務的出臺,化被動為主動,才不會錯失發展良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思路應為“抓住主流、切入主流、成為主流”。“抓住主流”,即抓住國家重大戰略,結合自身業務結構布局,融入美麗中國建設中,融入“三深一土”科技創新中,融入城市地質工作廣泛需求中。“切入主流”,即努力成為供給服務的領跑者,增強核心競爭力,優化供給服務的差異化,結合云計算、物聯網等高科技術手段,實現要素驅動增長轉變為創新驅動;“成為主流”,即以創新性的供給服務質量,從制度上固化供給來源,從管理上制定供給標準,刺激新的需求增長點,引導需求領域的變化新方向。
第一,建立供給服務保障的聯動機制。如在城市地質領域方面,我們對地質工作能做什么已經講得很多了,重點要把供給者的能做什么轉變成需求者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占據大量當地地質資料的基礎上,協調有關管理部門關系,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結構,建立聯動與配合協作的機制。
第二,對有轉型可能的單位要鼓勵其積極地“轉”,在土地出讓金“減、緩、免”、產業扶持等方面給予配套政策及項目。
一是從管理上,培育造就地勘企業家,注重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企業家被稱為“遠征的將軍”,他們擔負著對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組織和管理職責,是富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專為稀缺資源協調做出判斷的人。
面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一方面,行業管理部門要指導地勘單位明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定位,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聯系,爭取其對地質工作的支持,穩定公益性職能,將地質勘查工作由資源型轉向環境型,為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提供專業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行業管理部門要跟蹤、關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地勘單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做好服務,建立從單一的、傳統的地質勘查產業結構轉向服務大地質的轉換,不斷融入相關行業的產業鏈中,形成互補互助的發展態勢。
要立足國內,加強與所在地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溝通對接,鞏固好國內市場。同時要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拓展國外市場,主動與其他地勘單位和企業合作,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探索合作共贏的“走出去”模式,拓展發展空間。
第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分類改革的宏觀指導與控制。積極構建公益性與商業性分體運行的協調機制;按照中發〔2011〕5號第16條的要求,堅持事企分離原則,創新治理結構。分類構建公益一類、二類單位的激勵機制。目的是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和權力關系,既能保證企業轉型的決策效率,也能使改革中的許多復雜問題比較容易解決。
第二是從思想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打破思想束縛。摒棄因迷戀財政補貼而“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觀念,降低對事業體制的依賴,增加對走企業化道路的信心。當今最大的競爭力是思考能力的競爭,要用正確的思想引領地勘企業轉型發展。
當前地勘單位已進入了深化改革的轉折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和升級轉型的攻堅期,要適應新形勢、新常態的要求,必須在穩中求進的基礎上,搶抓機遇,順勢而為,以結構調整煥發新的發展活力,以升級轉型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由資源型地質向資源、環境、工程、農業、城市等地質及綠色礦業轉型,不斷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當然,政府、地勘單位主管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及時出臺地勘單位升級轉型的指導意見,落實好國家優惠政策,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保障地勘單位升級轉型和分類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