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亭
(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城小學,遼寧大連116000)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這是每個中國人都引以為豪的事。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與外國在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交流和競爭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出現了大量的流失。針對這種情況,中國教育界興起了提高民眾人文素養,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潮流。向小學階段的低齡學童普及傳統文化,加強其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議題。在小學課程里,語文課無疑擔負著向學生普及傳統文化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的任務。根據“共生”理念發展而來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教學中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共生”本來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互相依存,互助互利的現象。處于共生關系的生物之間在生理和習性上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然而它們卻能在共生活動中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各自獲得有益的發展。這個概念的核心就是從差異中尋求個體的優勢,通過合作關系來彌補個體的劣勢。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是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在課堂上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以實現劃一的教學指標。然而學生在個性、興趣上的差異,其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不同,這些情況都是必然存在的。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整齊劃一的對其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勢必使教學工作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抹殺其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共生”的理念。教師不應該壓制學生的個性和差異,而應在其個性差異中發掘其優勢和認識其劣勢。對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能力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師就能揚長避短、因材施教,實現提升教學水準的目的。
“共生”理念的核心是合作互助,將其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上就形成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習慣合理的分配學習小組,使小組中的諸個成員之間能夠起到互補互助的作用。比如將比較活潑的學生和比較沉靜的學生編為一組,使這個小組既有活躍的學習動力又能將注意力集中到正確的方向上。當然這種學習過程是絕對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督促的。教師要為學習小組安排適當的學習任務,使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其作用,而同時又要求小組成員通過合作來實現任務目標。在小組成員的討論和交流過程中,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很明顯的,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較多的獨立性鍛煉,同時也增加了他與同學、老師的交流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學習小組的積極性必然會有所提高,而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整個課堂組織充滿了活力,在和諧互助的氛圍下追求明確的學習目標,這種情況下的教學效率當然會大幅度的提高。
教師要有效的將“共生”理念融入到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中,首先要明確“共生”理念的意義。這個“共生”不僅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互補,更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助互補。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其學習興趣,并成其學習的“伙伴”。教師本身就是學習小組的一員,在與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其學習方向,同時教師自身也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這也就是《禮記》所謂的“教學相長”。
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中,學習小組的劃分顯然是教師工作重點和基礎。尊重學生的個性,也就是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性,這也是教師劃分學習小組的依據。教師應合理的分配學習小組,使學生之間在個性和學習習慣上的差異形成互補,從而實現“共生”雙贏的效果。學生在與同學合作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點,在交流討論中增進了互相間的情誼,這對培養其學習興趣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都有莫大的幫助。
作為課堂上的最終指導者,教師應該制訂具體而明確的學習目標,然后在與學習小組的交流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幫助其把握學習目標。針對學習小組的具體情況,教師還應對小組成員進行適當的分工,使其個性與學習任務相適應,發揮其學習能力上的優勢。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將需要具有更高文化素質和核心素養的人才,這也為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作為向小學生傳播傳統文化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的主要渠道,應該受到教育者的額外重視。在“共生”理念指引下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使學生的個性特色得以發揮,促進其身心的正常發展,進一步的也就增強了其核心素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