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汪志
據醫學專家介紹,“春捂”是我國傳統的中醫養生之道,那么“春捂”該如何“捂”?醫學專家的建議是注意“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
“冬天零下一二十度,穿了件薄毛褲都沒凍感冒,眼下已經零上10多度了,脫了薄毛褲竟被凍感冒了。”這幾天,很多人都有類似癥狀,咳嗽、發燒、流鼻涕,渾身無力等。去醫院就診,一般醫生在開了藥方后會忠告:“雖說春天已來臨,氣溫也大幅度回升,但此時氣溫變化較大,盡量‘春捂’,多穿些衣褲。”
春天來臨后,寒氣始退,陽氣升發,人們的機體調節功能遠遠跟不上天氣的變化,稍不注意,傷風感冒就會乘虛而入,此時,“春捂”更當時。據醫學專家介紹,“春捂”是我國傳統的中醫養生之道,民間的傳統習慣“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春天適當“捂一捂”,可以減少疾病。
其實,在天氣剛剛轉暖時,很多人便早早地脫掉冬裝,換上輕便的春裝,一些愛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絲襪,露出美麗的雙腿。此時,冬寒已去春到來,但人體皮膚才逐漸蘇醒,汗毛孔閉鎖程度也相應降低,因而春風較大的時候,盡管不是很冷,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發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氣溫上躥下跳,早晚溫差大,過早脫掉厚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著涼感冒。
那么“春捂”該如何“捂”?醫學專家的建議是注意“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由于剛剛進入春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還沒有完全適應春天的氣候,而季節從冬季進入春季,天氣乍暖還寒,濕氣較大,早晚低溫,細菌病毒活躍,加上氣溫忽高忽低,此時,如果過快減少衣物,身體很容易受到外界冷空氣的侵襲,繼而引發呼吸道疾病及春季傳染病。而“春捂”重點“捂”頭頸與雙腳,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寒多自下而起,傳統養生學主張春季衣著宜“下厚上薄”,因為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尤其是身體抵抗力差的老人小孩,而女性如果過早換裙裝,會導致關節炎和多種婦科病的發生。
中華醫學,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善于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民間還流傳著“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俗語,可見“春捂”養生之道非常有講究。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的“春捂”養生原理,這是因為,人的陽氣根于腎,全身陽氣都要從這里散布出來,而腎經起于腳底的涌泉穴,因此,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更換得太早。
此外,春季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后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養。不忙脫衣,“春捂”得法,可有效減少感冒等各類疾病的發病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