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學倫
【內容提要】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就是充分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最大限度”滿足各類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是實現《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要求并逐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年教育的迫切需要;是認真解決老年教育發展中諸多矛盾、確保“最大化”發展盡早實現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貫徹全球“積極老齡化”政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積極老齡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博愛思想與傳統美德的人心所向。全國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之日,便是老年教育覆蓋面受益面的“最大化”之時,銀發老人大多數成為“積極老齡化”新老人之時,才是老年教育與“積極老齡化”兩全俱美真正實現之時。
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就是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最大限度”滿足各類老年群體學習需求。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見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的“總體要求”。它既是主導老年教育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又是老年教育加速、加大發展的一個愿景目標。本文通過“最大化”發展的實證思考和對《規劃》有關論述的詮釋,就其現實根基、豐富內涵、實踐意義發表拙見,愿為加速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促進銀發老人俱歡顏有所裨益。
筆者關于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思考,最深刻的根基、最直接的原由,均深藏于十四年來對銀發學子社會角色與社會影響的關注及其啟迪。
如今的銀發老人,進了老年大學成了“學、為、樂”的銀發學子,他們的社會角色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此之前,一些離退休老人,有的成了早晨起來等早餐、吃完早餐等午餐、吃完午餐等晚餐的“三等”老人,自感“很不是味兒”;有的以“無官一身輕”聊以自慰,“每天三‘飽’一‘倒’”,久而自感“精神狀態不對了”;有的心里空蕩蕩,以每天“兩包香煙兩場麻將”打發時光,導致一日三餐不正常,老病復發愁斷腸……如今,原來的“三等”老人成了創作狂,興嘆已“判若兩人”;原來“每天三‘飽’一‘倒’”的老人,書法繪畫作品屢屢獲獎,“心情像初開的花朵,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原來每天“兩包香煙兩場麻將”的老人,積極宣傳健康養生,還在“夕陽紅”服裝表演隊連續三年獲大獎,找回了年輕時的朝氣。三種老人的人生變化,正是數以千萬計的銀發學子入學前后判若兩人的一個個縮影。
綜觀全國銀發學子社會角色轉型,他們由安于天倫之樂的傳統老人或樂于衣食無憂的知足老人或困于“孤寂失落”的“三感”老人,變得老不自棄進課堂,鍥而不舍學新知,發憤忘食不知老,已成為我國老年教育的一代新學子;他們“積極、參與”,挑戰“衰老”,創造“樂學忘老”的新生活,塑造“有為不衰”的新自我,已成為引領廣大銀發老人實現“積極老齡化”的一代新旗手。
筆者由此見證了黨和國家對老年人“三有”政策深得民心,確信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是人心所向,理所當然。
銀發學子的社會角色,必然具有社會影響由淺入深、貫串各行各業的多重性。他們以活到老、學到老、有為到老的執著,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為終身教育的貫徹,充分發揮著“好種子”“好推手”的雙重作用;在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充分發揮著“輕騎兵”作用;為創建和諧社會充分發揮著“穩定器”作用;為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著“長者風范”的榜樣作用;為廣大銀發老人實現“積極老齡化”充分發揮著率先垂范的實踐者與引領者的雙重作用。
筆者由此感到銀發學子已是老有所為、利國利民的一群“老寶貝”,其作用影響之廣、之深、之久遠,在人類老年群體的歷史上前所未有;利國利民的銀發學子為社會需要,多多益善;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他們感嘆:“工作總有退休時,學習永無休止符”“退休后的生活仍然很精彩”“黨和國家給了我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理想天地,贏得人生第二春的幸福樂園”“‘三個老有’把我們老年人的時鐘,從‘黃昏’撥至‘清晨’,鋪撒陽光,讓我們定格青春,彰顯精彩”……
筆者由此引發了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就要實現“三有蛋糕”“三有樂園”“三有福祉”“最大化”等一系列聯想。
耳邊時時浮現著一大群“精神饑渴”老人對于“一座難求”的焦慮與吶喊,深感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的壓力與鞭笞。
《規劃》總體要求的指導思想指出:“以擴大老年教育供給為重點……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進一步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教育發展新格局。”總體要求的基本原則指出:“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努力讓不同年齡層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狀況的老年人均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最大限度滿足各類老年群體的學習需求。”顯然,前者側重老年教育覆蓋面(普及面),后者側重老年教育受益面(普惠面),明確而全面地提出了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并確定了本階段的主要目標。為確保“最大化”的階段目標如期實現,《規劃》確定了五項主要任務,五項重點推進計劃,五項保障措施等。可見《規劃》確定的這“三個五”,無不圍著“最大化”,無不為著“最大化”。
筆者認為,《規劃》提出的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其深刻的內涵可概括如下:
1.在受教育權利均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實現老年人價值最大化。
2.在普及與提高相輔相成的基礎上,實現老年教育覆蓋面、受益面最大化。
3.在教育質量、辦學效果不斷提升基礎上,實現老年教育生命力及其社會影響力最大化。
4.在以上三者基礎上,實現老年教育、老年大學社會價值最大化。
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不僅主導著《規劃》的制定與實施,而且將長期影響老年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美好未來,影響一代代老年人的精神歸宿與繼續成長。如今,在銀發學子巨大正能量的影響啟發下,廣大老年人“三有”教育意識、“三有”追求意識、“三有”共享意識與日俱增,乃至在很多老年人心中,已把老年大學“學為樂”一體的教育,視為香甜可口、沁人心脾的“營養蛋糕”;把“學為樂”一體的學校,視為陶冶情操、煥發青春的幸福樂園;把“學為樂”一體的享受,視為時尚高雅、身心愉悅的精神福祉;把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演繹為“三有蛋糕”“三有樂園”“三有福祉”的“最大化”而渴求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可見,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提出,深刻反映了廣大老年人的心聲,給他們以熱切期盼,帶來了滿滿希望。
1.這是實現《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要求并逐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年教育的迫切需要。《規劃》之所以要在總體要求中強調提出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一是基于此前幾十年的發展,盡管造就了一代適應時代需要的新老人,彰顯了老年教育和銀發學子蓬勃的生命力、非凡的社會影響力,但其覆蓋面、受益面的拓展卻處于雖穩卻慢的態勢;更基于老年教育本質上不是少數人的“特供”教育,而是“最大限度”滿足各類老年群體與時俱進需要的“全納”教育。因此,為“最大限度”滿足各類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和盡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年教育,就必須高視闊步加速度,而且,還必須在發展的每一階段,定任務、下指標、增壓力。《規劃》確定到2020 年的發展目標是“20% 以上”。如今時間已過去大半,各地各校諸如老年教育的資源供給擴大了沒有,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上升了沒有,上上下下無不翹首關注。為此,為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和盡快實現正真意義上的老年教育,就必須在有關部門和全體人員中,深入普及和強化“最大化”發展的意識和“全納”教育理念。盡快實現老年教育覆蓋面、受益面的“最大化”,讓全體老年人共享,這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年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黨和國家開創、發展老年教育的初衷和使命。
轉眼就是《規劃》貫徹的收盤之年。筆者認為,此時此刻,有關部門、有關方面的各級擔當人,重溫《規劃》很有必要。它將激發以發展“最大化”的初心與擔當、壓力與動力,搶在“交卷”前作一番“自我盤點”,不管是“虧”是“盈”,都要想方設法邁大步子,花大力氣,辦大實事,不負眾望,多做貢獻。
2.這是認真解決老年教育發展中諸多矛盾、確保“最大化”發展盡早實現的迫切需要。筆者認為,當前老年教育發展中的矛盾,主要是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與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能充分滿足實際需求的矛盾,其中最棘手的現實矛盾,一是老年教育設施“應有未有”與“應有盡有”之間的矛盾;二是有老年教育基地而“老生新生兩不滿”與“老生新生兩頭滿”之間的矛盾;三是某些地區、某些學校,老生學而不厭、不愿“畢業”離校與新生渴望入學但“一座難求”之間的矛盾;四是老年學校教育與老年群體自主教育之間能否統一、如何統一的矛盾。這些矛盾十分不利于發展“最大化”愿景目標的實現:老年教育基地應建未建的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顯然是老年人入學無門的荒漠區;雖有教育基地但多年來“老生新生兩不滿”的地、校,實際已成了老年教育人氣不旺、后勁不足、發展乏力的薄弱區;老生不愿畢業離校、新生入學“一座難求”的地、校,表面堪稱老年教育發達的強勢區,實際已異化為老年人入學增量的瓶頸區。上述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各省地市都會有。筆者認為,解決發展不平衡、認識不統一的弊端,最好辦法是面向全國大局,立足本地實際,以“最大化”發展的千鈞壓力為強勁動力,以全國“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凝心聚力,以“對癥下藥”的精準實干攻堅克難,以人定勝天的自信想方設法,各顯神通,就總會有所發現和建樹,為本地區和全國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作出應有貢獻。
3.這是深入貫徹“積極老齡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積極老齡化”的迫切需要。全球“積極老齡化”政策旨在引導老年人身心健康、發揮創造潛力和價值潛力,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我國的老年教育,作為老年人實現“積極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決不可因此就說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實現了“積極老齡化”。鑒于老年教育是實現“積極老齡化”戰略的重要舉措,社會“積極老齡化”的實現,便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老年教育發展的程度——只有當我國老年教育的覆蓋面、受益面不斷拓展擴大、達到或接近“最大化”程度時,亦即大多數銀發老人已成為一代新老人時,才可能振臂高呼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實現了“積極老齡化”。由此可以斷言:全國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之日,便是老年教育覆蓋面受益面的“最大化”之時,銀發老人大多數成為“積極老齡化”新老人之時,才是老年教育與“積極老齡化”兩全俱美真正實現之時。如今,真正意義上的“積極老齡化”與真正意義上的老年教育一樣,均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見,我們一肩雙挑,任重道遠,必須將雙重的緊迫感、壓力感和使命感轉化為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的“核”(合)動力,為老年教育發展的“最大化”不斷加壓、加速、加勁,為最終實現“兩個真正”而砥礪奮進!
4.這是傳承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博愛思想與傳統美德的人心所向。《禮記.孔子閑居》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古人對“天下為公”的倡導、對“大同世界”的憧憬、對“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崇尚、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景,皆為對中華民族博愛思想和傳統美德的弘揚與傳承。我國之所以能面向全球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構想,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和平與發展”時代的升華與結晶。而實現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就是實現銀發老人“三有蛋糕”“三有樂園”“三有福祉”最大化和“積極老齡化”命運共同體。而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我們有充分信心:中國一定能成為全國老年人基本實現“積極老齡化”的全球第一國。
老年教育發展“最大化”理念的實踐,是我國老年教育和“積極老齡化”加速、加大發展的現實必須。涉老工作者必須繼往開來,胸懷大目標,謀劃大思路,力求大發展,任何驕傲自滿或畏首畏尾的情緒、盲目樂觀或麻木不仁的情緒、“船到橋頭自會直”的被動依賴心理,一概都是要不得的。惟有不忘初心、敢擔使命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