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河北省威縣固獻中學,河北 威縣 054700)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主要以語言、文字為主,因此語文課常常從上課到下課,都是一種沉悶的氣氛,而且學生在學習中看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這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由于課堂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在他們的觀念中,老師是這個課堂中的主角,學生的職責就是充當老師的一個觀眾。因此,為了解決這種現象,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比督促他們學習更重要。那么就要掌握學生的特點,學生大多喜歡一種活躍寬松的氛圍,所以教師在語文活動課堂中可以適當減少對學生的限制,讓他們有一些自由的空間,但是減少限制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中肆無忌憚,而是讓學生們多一些探討的機會。
語文教學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個中原因,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正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又由于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學生語文能力的局限,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途徑。在人教版的課本上也已經加入了語文實踐活動課,這樣一來學生枯燥、單一的語文課程就有了新的變化,學生上課的形式也豐富了。但是,由于語文課外活動常常缺乏系統的目標、內容,常常難以有序進行,許多學校僅僅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補充,甚至作為學校教育的點綴,因而往往難以落實,難以堅持,難以取得矚目的成效。因此只有讓各個學校和語文老師真正重視起語文活動課,并給語文活動課與常授課同樣的教學目標、內容和進程的規定,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時,應當具體指導不同的環節,設計科學的活動程度,優化課堂內容。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按照學生的能力與個性,為學生安排實踐活動,由此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以《開展一次有意義的教育活動》為題,開展實踐活動課,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學生不僅發揮想象力親手制作禮品,還設計了很多活動方案,教學過程非常順利。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的能力,只要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實踐,認真思考,就能夠達成教學目標。如教師可以《賞春聯》為題,讓學生自己搜集不同的春聯,看到自己喜歡的春聯就抄寫下來,整理好以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間可相互欣賞。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自己寫春聯,也許語法方面會有欠缺,韻味不足,此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就能夠認識到寫春聯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怎樣才能做到工整對仗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語文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取得實效,還有賴于活動過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調控。在語文活動課的試驗和研究中,我們就感到必須切實解決好下面幾個問題。①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活動課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切忌越俎代庖,暄賓奪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發“活動”.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必須講究引導的藝術,相機行事,靈活應變。②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語文活動課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語文活動。決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因此,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應注意使活動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精神。在組織活動時,應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活動的內容構成和學生的情況,適當分工,適當輪換,從而既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學習和發展的機會。③語文活動課生動活潑。語文活動課無疑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形式喜聞樂見,學得輕松愉快,但決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切實有效地指導形式進行扎實的語文學習,熱鬧有余,實效不足。活動課必須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具體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別要考慮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適宜采用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有促進作用,并在活動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扎實掌握學習內容,認真檢查學習效果,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
總之,語文活動課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語文課堂教學煥發了生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中去。作為教師,我們應精心設計每一節活動課,讓活動課成為師生間溝通的橋梁,讓活動課真正成為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