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霞
(煙臺市牟平區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山東 煙臺 264100)
近年來我國建筑業發展迅猛,各類建筑科技日漸更新,多種新型結構材料、施工工藝被廣泛使用。鑒于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與建筑材料、構件配合、施工技術等,以及上述因素互為關聯所衍生出的問題眾多且復雜,故如何深入認識建筑工程質量通病成因,并基于此開展對應的控制管理過程,從而盡可能優化建筑工程質量,降低危險事件發生幾率,值得行業深思。
第一,混凝土裂縫。對于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裂縫為最常見的建筑質量問題,裂縫的產生不但能夠降低混凝土結構承載力,而且還會促進內部鋼筋銹蝕進程,故對于建筑工程安全影響非常直接[1]。實踐表明,混凝土裂縫的產生可由以下方面所致:混凝土含泥量較高或其他方面配比不當;施工過程中對于混凝土的振搗過度,引發其表面砂漿浮層的形成;不合理的混凝土養護,這一方面問題在大體積混凝土上體現最為顯著,主要與其體積收縮不均勻相關;戶外溫度低時未充分做好保溫工作,引發混凝土凍裂出現裂縫;混凝土拆模方式不當或時間過早。第二,屋面滲漏。在建筑工程防水質量控制過程中,屋面滲漏也是非常常見的問題,被作為質量通病而引起建筑施工質量控制關鍵環節。當前,我國建筑工程屋面防水以防水卷材為主要材料,利用防水卷材所出現的質量通病通常與以下幾方面密不可分:由防水卷材下承層處理不得到或建筑工程主體結構發生變形而引發的防水卷材損壞;未完善做好建筑工程女兒墻、山墻位置防水卷材的固定工作,致使出現收口部位張口;所使用的防水卷材質量不達標,壓邊處以及卷材鋪貼密實度不夠;由高溫影響或材料疲勞性影響致使防水卷材老化等。第三,混凝土結構出現蜂窩、麻面等[2]。這一系列問題通常于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混凝土(尤其是泵送混凝土)含氣量超過標準范圍,引氣劑加入過程中未提供充分的振搗從而使氣泡不能充分排出;未充分使用涂刷脫模劑或模板表面光滑度、平整度不夠。除以上三點之外,在建筑工程裝飾工程過程中,常見通病如抹面不平、外墻開裂、外墻面空鼓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通常與材料質量不合格、砂漿施工質量不當、建筑主體結構平整度不足以及外墻基層處理存在問題密切相關。
對于建筑工程施工質量而言,從材料、工程結構至施工工藝選擇等一系列過程均非常關鍵,故為了從根本上杜絕各類質量通病的形成,需要自設計階段開始進行科學完善[3]。作為建筑方案決策者,設計單位要在充分考慮建筑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材料選擇方案、建筑構件使用方案以及工程結構設計方案;并在開始建筑工程施工作業以前,與施工部門、建設單位、工程監理共同基于設計方案圖紙完善做好會審工作,通過及時有效共同而及時發現問題,做好方案調整。
對于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管理而言,材料質量是保障一切的前提。為了防止質量通病的出現,必須從兩方面完善著手:其一,材料市場調研過程,通過廣泛市場調研、對比,測試化驗等開展材料篩選,且整個過程嚴格按照設計方案來執行;其二,在材料進入施工現場之前,必須進行二次材料質量核實,降低材料質量偏差風險,保障施工工序間的有效銜接[4]。
對于施工工程建設階段而言,施工作業者以及施工管理者的施工安全、質量責任意識是影響整個作業過程的基礎環節。因此,要在施工工程建設前期,做好相關人員的思想工作,通過有計劃的、定期開展責任培訓,強化團隊成員整體重視度,從而形成權責明確、分工細致的良好質量控制與管理局面。在此基礎上,良好的上行下效、各司其職是必要的,再嚴明、科學的質量控制管理制度若缺乏必要的踐行則都是空談。此外,在建設階段要隨時根據過程中發生的質量通病進行原因排查,及時調整設計方案,并盡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且以此為戒隨時做好后期技術處理準備。
當在施工過程中或竣工后發現工程出現質量問題,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妥善處理,防止問題進一步惡化,如若建筑體出現微裂紋且經過評估,其對于工程強度影響較小,則可以環氧膠泥、環氧玻璃布等封閉處理;如若發生屋面滲漏問題,可采用割補法或重新鋪設卷材等方法進行補救;當出現裝飾工程開裂或空鼓問題時,及時以打鑿、切割等方式完成修補[5]。
作為一項工作量大、影響因素復雜的系統工程,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管理過程重要性不容小覷,唯有對因種種原因可能引發的質量通病形成完善了解,合理規避、及時排查與補救,才能最大化提升建筑工程質量。在本文中,筆者從混凝土裂縫、屋面滲漏、混凝土結構蜂窩與麻面,以及建筑工程裝飾工程過程入手,對于常見質量通病與成因進行淺析,并就此按照過程順序從設計管理過程、建材選擇環節、施工工程建設階段常規作業及質量通病干預幾方面圍繞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管理過程路徑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期為行業提供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