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百杰
(宜賓學院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近年來,校園暴力的頻繁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根據近期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近年來,在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是未成年人犯罪。其中超過70%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刑事案件,且發生在校園內及校園周邊地區的案件又占其中的大多數。”
通過對校園暴力法律規制的研究,為校園暴力專項立法的出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對校園暴力法律規制的研究,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安全;有利于保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為其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減少校園暴力發生的可能性。其次,對校園暴力的法律規制的研究,不僅有利于將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保護與管理責任規范化、制度化,而且也有利于明確細化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責任,更好地強化其責任意識。最后,對校園暴力法律規制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緩解社會沖突、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立法缺位表現極為明顯。首先,在我國沒有專門的關于校園暴力的法律,而只有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次,在我國青少年犯罪無論是重罪還是輕罪,都被納入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系統中,得到比成年人更多的保護性處遇;再次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死刑;最后判決在針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立法精神上,我國的立法精神以教化為主,懲治為輔,保護性立意占據主導地位。
具體而言,我國針對校園暴力違法行為只是根據案件的涉案程度不同進行劃分,滿足《刑法》規定的,依照刑法處罰;滿足《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的依照治安法處罰;而對于其他不足以構成《治安管理處罰法》及《刑法》的行為,只是規定予以訓誡,或令監護人學校批評教育。而校園欺凌由于其本身暴力實施方式的廣泛性與獨特性,與《刑法》等規定的罪名無法完全對應,具體來講,校園暴力可能涉及的犯罪包括故意傷害、誹謗罪、侮辱罪、虐待罪等犯罪,但校園暴力客觀的犯罪行為又與上述罪名不盡相同,無法具體落實相關規定,如此輕微的處罰是無法與校園暴力造成后果的相匹配的。
我國民眾對未成年人相關法律了解存在極大的不足,無法順應我國遏制校園暴力事件或者說校園暴力犯罪的目的;但與之對應的卻是我國進行的普法宣傳和司法實踐宣傳僅占民眾了解未成年人相關法律的五分之一左右,效果不佳,是造成我國校園暴力犯罪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執法過程中僅以物理損害作為評判結果的執法思路,其不僅僅體現在刑法領域,而且也是民事、行政法律中常見的思維慣性。然而這種思路明顯將侵害不同類型客體的“校園暴力”進行了混淆,這導致了以侮辱人格、壓抑被侵害人心理的校園“霸凌”行為往往由于其物理危害較低而處于無法可治的空白狀態。對其解決手段僅僅局限于當面制止或口頭批評,根本無法達到對受害人的保護。我國制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范,但是相關法律法規僅限于行政法層面。即便如此,司法實踐中針對校園暴力中未成年人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多采用民事侵權的渠道予以處置,真正適用行政處罰的案件還是較為少見的。即便是在實施校園暴力導致的危害性巨大或者是犯罪的情況下,一般也只是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相關規定,處以不超過15天、并罰不超過20天的行政拘留以及相應的罰款。至于年齡較小的行為人,行政處罰也難以落實。
制定一部切實可行的《反校園暴力法》或者說完善現有法律,勢在必行,將國外在本領域取得的成就與我國實際相結合,將反校園暴力落到實處。在無法對校園暴力進行立法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采取以下一些措施進行解決相關問題。
我國雖然在司法方面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違法進行了相應的區分,但是在執法方面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應當加以解決。
首先針對《未成年保護法》第七條,只是在宏觀上規定國家機關應應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但是對于中央與地方的銜接、對于職權的劃分都未說明的情況,應當明確執法主體與權責劃分。其次,我國雖然有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青少年法庭,并實施不公開審理,但我國少年法庭是由眾多的成年法官組成,不一定能夠理解未成年人造成校園暴力違法的原因,可以適當引入美國的少年陪審團(陪審員)的方式進行審理。另外,應當準確把握寬嚴相濟政策,防止片面輕刑化。對初犯、偶犯、過失犯等主觀惡性不重的犯罪,實行從輕、從寬處罰;對那些嚴重危害社會安全的未成年慣犯、累犯,以及犯罪團伙骨干依法予以嚴懲。最后,避免執法者縱容過度,改變其一味從輕的工作慣性,并結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有利于其回歸社會;在公安機關接到校園暴力事件案件報告后,應當及時依法調查處理,對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護其人身安全,并及時通知受害者的監護人。
1.利用周邊環境進行宣傳
充分利用可改變的環境因素,通過張貼校園暴力違法危害性有關的畫報、制作相關黑板報,或者是播放有關的視頻等。將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向社會,特別是學生進行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同時將校園暴力違法現象及危害向未成年人展示,發揮警示作用,達到傳統法制宣傳目的,遏制校園暴力,特別是校園暴力違法現象。
2.發揮文化傳承的宣傳作用
通過調查顯示,在我國,通過書本和教師獲取的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法律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因而,在進行宣傳時可以加強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提高其法律知識,并通過教學等形式,在教學中向學生進行相應的宣傳,實現法治宣傳的目的,達到從源頭遏制校園暴力的作用。
3.發揮宣傳與司法實踐活動的作用
法制宣傳和司法實踐在我國普及未成年人相關法律知識中僅僅發揮著不到五分之一的作用,因而,在今后的法治宣傳過程中,應當增強透明度,完善途徑,不僅僅只是紙質資料進行宣傳,還可通過網絡、QQ、微信等APP進行普及,多種方式,多種途徑的展開宣傳教育,將校園暴力的危害性向社會展示的同時,將相關法律進行宣傳教育,達到遏制校園暴力犯罪,凈化校園環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