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娟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其一,就理論價值而言,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創新與法治。近年來從整體上看,我國學者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現狀的研究還不夠豐富和深刻,特別是有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大學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資源的匱乏之論述上,而且也缺少針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現狀的分析。本文把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受教育主體進行法律教育的現狀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通過實證分析和調查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法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論進行研究,這豐富了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理論,也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范疇。
其二,就實踐價值而言,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展開系統的研究,有利于推進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進與完善。通過完善《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修養》,向大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掌握一定的法律實踐能力,培養法律信仰,最終成為符合全球一體化之下所要求的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另外,對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展開系統的研究,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讓大學生能夠明理守法,有利于實現高校與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培養和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把遵守法律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首要標準,這是新時代對當代大學生素質結構的新要求。我國現在注重培養“四有新人”,大學生只有提升了自身的法治素養,才能為成為“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發揮自身的優勢,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是依法治校的關鍵基礎。堅持依法治校就必須要加強校園法治的普及,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讓校園的管理體系、教育體系有法有據。對于大學生而言,提升他們的法律素養就意味著對他們的法治意識、法律意識、法治實踐進行提升,讓他們更能參與到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因此,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障。大學生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群體,他們擁有獨立的思維方式,能夠很好地分辨對錯,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作為國家法治建設的建設者。大學生的自身法治素質基本就體現了未來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的層次,只有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得以提升,才能保障依法治國的戰略更好地實施。
首先,是政治性。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政治性(階級性)指在階級社會中,直接反映并代表本階級的物質利益和訴求,是為既定的生產關系服務的。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中教授、傳播、影響的政治觀點、民主意識、法治理念,這些觀點、認識和理念都是統治階級對于法律規范以及法律制度的觀點、看法和認識的總和。因此,對我國大學生開展法律素質教育,必然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通過對大學生開展法律素質教育,更好地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其次,是時代性。第一,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目標體現時代的發展。開展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應構建較為合理的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指標體系。比如,較完整、扎實的法學基本知識和理論體系,擁有較強的法律邏輯推理和一定的實踐(應用)能力,完善的法律信仰精神和職業倫理修養等。第二,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基本原則及思路要符合時代變化。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基本原則應符合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其基本思路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應對大學生開展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情感的教育,使大學生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更理性的認識,培養的具體舉措應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初步形成對當前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再次,是融合性與實踐性。大學生法律素質的融合性(開放性)是在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將法律素質教育與其他不同類型的教育相互融合,從而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有機統一體。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實踐性指在對大學生開展法律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實際教學和生活中進行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相關能力的培養、訓練。培養大學生完整知識體系,使大學生在以后的社會生活、工作中有立足之地,根本目的還是在于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創建校園法制環境,重塑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理念。第一,樹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大學生形成健全法律人格的重要階段。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更好地依法行使自身的權利和法定義務,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第二,轉變大學生的觀念與意識轉變。大學生除了要刻苦學習本專業本學科內的知識,還應當學習、掌握基法律在內的通識教育在內的基礎學科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法律信仰。第三,依法治校,創建校園法制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大學生自我修養的引導。第四,完善制度嚴格管理,養成大學生遵章守紀的行為習慣。
(二)完善法律教育學科內容,拓展法律教育途徑。要深化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增強法律教育實踐環節,適當增加案例的運用,減少大量的法律條文及專業術語,增強教材的可讀性。適時開展法學基礎知識的延伸課程與交叉學科,如法理學。增加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強化法學理論知識的“灌輸”,增強學生對法治的理性思考,對大學生進行融會貫通的法學理論教授,包括正義、公平、自由與法律、道德與法律、守法與違法、權力與義務、法律責任及法治原則等諸多相關理論就成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顯著特點,同時,抓好法學課教育改革,根據不同專業特點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改革教育方式和方法。如圍繞怎樣預防大學生犯罪,針對經濟類專業學生,可開設預防經濟犯罪專題講座,提高預防大學生犯罪的實效性教學,重視專業課規范誠信意識的訓練,塑造大學生的職業操守。
(三)開展校園法制文化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開展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組織校園普法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努力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當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群體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互聯網具有較好的操作能力和親切感,法律教學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充分運用互聯網展開教學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應當不斷學習運用互聯網授課和教學的能力,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教材中枯燥內容以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多元化地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建構有效實踐環節,培養大學生的法律能力。(1)建立長效規范保障機制。學校要建章立制把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列入教學計劃,制定的教學大綱及其實施細則,明確規定實踐活動的形式、目標、要求及操作程序;規定檢查評估制度,督導實踐活動的開展,確立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競爭激勵機制。(2)設立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實踐基地。設立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實踐基地,不僅有利于法制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更能促進法制教育實踐活動長期維持下去。例如模擬法庭。學校根據需要與當地司法、執法、行政等機關和有關媒體的法制欄目組進行聯系,組織學生旁聽庭審、參觀考察或開展其他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現實中的法庭,感受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有利于增加學生的經驗。(3)建立有效的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競爭激勵機制。確立公正、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熱情,使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更加高效的完成。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通過獎勵表揚其成績,肯定其能力,增加其收益,使大學生在精神和物質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效益意識和民主意識,為他們畢業后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奠定基礎。
(五)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營造法治社會氛圍。重合力,營造“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環境,對學生的發展來講,家庭、學校甚至于社會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只有從學校教育入手同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打造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法律教育格局,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積極活躍,對社會法治持向上態度,期望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民主、法治;他們勇于參與政治,積極投身國家法治建設,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就需要立法、執法、司法部門的相互協作,做到立法科學化、執法程序化、監督規范化、守法自覺化,營造良好的法治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