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河北省威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威縣 054700)
所謂教學情境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的情感氛圍。“境”是教學環境,它既包括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如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又包括學校的各種軟件設施,如教室的陳設與布置,學校的衛生、綠化及教師的技能技巧和責任心等。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對情境做過這樣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1]教學情境是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是新課程改革的追求之一。
知識是枯燥的,學習知識的過程是痛苦的,生物學教學亦不例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基因的顯性和隱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入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選美得冠的美國小姐向一位取得當年諾貝爾獎金的相貌不好的科學家求婚,她在信中寫到,我們兩人結合,可謂是天衣無縫,生的孩子會像我這樣漂亮,像你那樣聰明。可這位科學家在給她的拒婚信中寫到:如果我們結合,生的孩子會像我一樣丑陋,也會像你那樣愚笨,故不宜結合。故事才講完,學生便興奮起來,我乘勢提出問題:他倆說的有道理嗎?從而引導學生從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并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引入而展開的教學,一開始就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效果毫無疑問比直接進入主題的要好得多。
故事法適用于比較抽象、枯燥的知識,這種創設情境方法的應用可以讓死氣沉沉的課堂活起來,能夠非常迅速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但在運用的時候要求教師所選取的故事要恰當,不要讓學生有過于發散性的思維或讓學生產生誤解,運用不得當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不利于組織教學的繼續進行。
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之能夠更加投入地參與到課堂互動過程當中的有效措施。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基于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問題設置,將有助于啟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對于生物現象、生物問題的探索和求知。
例如在學習《基因的遺傳和變異》這一章節的內容時,筆者會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婚姻法》規定近親不允許結婚?”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展開五花八門的回答與聯想,課堂尚未進入正題,已經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當有學生的答案已經接近或者出現有關“遺傳”“下一代”之類的字樣時,筆者趁機切入本堂課的主題,即基因遺傳問題。然后告訴學生,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現象,本質上都是與“基因”有關的,比如父母都是雙眼皮,但是生下的孩子卻是單眼皮;知道父母的血型,就可以推測出孩子的血型有哪幾種可能性。基于這兩個案例,然后再次向學生提問:“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見過類似的現象,或者疑惑過同樣的問題?”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不斷燃起其對于新知識的好奇,使其大腦始終處于思維運轉的過程中,跟著教師一起,進入整堂課學習的各個階段。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教師先講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一個人拿著點燃的蠟燭到地窖內去取紅薯,不料剛到窖底,蠟燭就熄滅了,重試了幾次結果都一樣。緊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地窖內沒有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學生們爭先恐后回答:“地窖內缺少氧氣。”“地窖內二氧化碳太多。”教師追問:“地窖內的氧氣哪里去了?”“被紅薯吸收了。”“二氧化碳又是從哪里來的?”“紅薯釋放出來的。”“紅薯為什么會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呢?”通過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同學們產生了迫切知道真相的心理,于是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初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其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更應當重視對學生動手實驗能力的培養。凡能做的實驗,一定要創設實驗的情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嘗試;不能做的實驗,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實驗的氣氛,理解實驗,掌握實驗的步驟和方法,模仿實驗,嘗試操作。剛進中學的初一學生好奇心強、好動。他們做實驗時,注意力往往分散在實驗儀器及用品上,不注意聽講和看老師的示范,在實驗過程中不認真操作,觀察實驗現象不細致。所以,老師應創設模仿實驗情景。教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若發現帶共性的問題,要讓全班停下來,統一糾正后再繼續實驗,最后總結實驗,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這樣就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不是為了情境教學而情境,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創設,遵循創設情境的一定原則,使教學情境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