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杰
(富順縣兜山鎮中心小學校,四川 富順 643221)
數學概念實際上是一種從客觀現實中抽象出來的內容。客觀事物的屬性不同,有本質以及非本質的區別。所以數學概念要求我們抓住一個事物的本質,才能夠了解這個事物才能講清楚,講明白。
教師在開始課堂之前可以引入一個小問題,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自主思考。之后就可以引出概念知識了。例如我們在學習倍的認識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其中有很多的數學概念,例如除數、被除數,有余數除法等等。光是聽名字和標題就會讓學生難以理解,而且描述起來比較抽象。教師就可以轉換方式,提問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小熊媽媽帶了12個堅果。小熊爸爸帶了16個堅果。他們有五個孩子,應該怎樣分配才是最公平的呢?這過程中一共有28個堅果。所以被分配的是這些堅果,我們把它們看作被除數。而有五個熊寶寶,堅果要分給他們,所以他們是除數。這樣了解起來就更加的清晰簡單了。而且小學生在下次用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就能夠自己帶入情景,從而對知識點了解的更加的透徹。趣味化概念教學,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
教師要多尋找一些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能夠看到的東西,之后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轉換為生活實際案例。或者是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過程中對模型或者教具有更加深入的認知了解具體的表現。例如: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學時可分別拿出正方形、長方形的教具(紙張),讓學生來比較。教師可以在學生操作中引導學生認識觀察:“它們四個角都是什么角?”“它們的四條邊怎樣呢?”之后就能夠得出結論正方形有四個直角,四條邊相等。而長方形有四個直角對邊是相等的。這樣學生就能有最基本的認知從而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了。我們在引導學生了解長方形知識點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舉例生活中所熟悉的物體。例如比較常見的課本長方體的模具等等。讓他們再初步感知的過程中了解長方體的大致形狀。之后再從實際的物體過渡到幾何圖形,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過程中總結出長方體的概念。那就是有六個面,有十二條棱八個頂點,等等。這樣在抽象認知的基礎上就會變得更加的形象理解起來也更方便。
要盡可能地把數學內容轉化為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建立一個生活體驗情景。這樣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就能夠被激發出來,他們對數學有全新的認知,認識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數學元素。而且這些內容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價值。例如我們在學習分數大小的時候就可以引入一個故事。一個蘋果小明小紅小蘭,三個人用三種方式來切。一個人切出四分之一,一個人切出四分之二,一個人切出五分之三,哪種方式切的蘋果最大?這樣學生就能夠積極的回答問題,雖然說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在哪種情況下可以對這三個分數的大小進行比較呢?
除此之外,也可以設置一個買賣物品的情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不同的角色進行物品的買賣。之后引導學生了解不同面值的紙幣。以及這些紙幣不同的價值大小能夠買什么東西。之后就可以開展小組活動了。每個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必須要確保有五元錢的文具盒。五角錢的鉛筆,以及一角錢的橡皮筋。用自己手中的錢單獨購買一件物品,需要多少錢?如果購買兩個不同的物品,那么如何進行計算呢?購買一支鉛筆的錢能夠買多少根橡皮筋?哪種方式購買出來的商品是整數呢?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讓學生思考或者是讓他們自己提問自己來解決。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學生都要得到老師的夸獎和鼓勵,這樣能夠增添他們的自信心。這些問題也能夠把比較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活動。這種方式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要對知識點的概念內容有更加透徹的了解。之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制作一個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我們以三角形這個知識點為例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個特點。之后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例如我們比較常見的紅領巾,電視接收塔等等。在課堂上播放這些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具體定義。也可以引領學生進行課堂實驗利用木棍膠水搭成一個三角形的木架。在扭動的過程中,仔細觀察之后搭成一個四邊形的木架繼續扭動,然后觀察。之后在四邊形木架上放置一根木條,連接一對頂點。學生就能夠發現四邊形被分割成了兩個三角形。這個時候就無法扭動四邊形了。學生也能夠了解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這種特征。
教師在教學中不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注意兼顧知識內在聯系,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年齡特征,營造愉悅、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得相同的數學能力發展,最終達到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