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珂
(西安高新國際學校,陜西 西安 710000)
寫作是語文的實踐,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它在我們的教學中占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語文課程標對每個學段的寫作有明確的梯度的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為“寫話”,第二三學段(3-6年級)都稱為“習作”,到第四學段才稱為“寫作”。
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課程標準尤其注重學生的習作興趣的培養,但是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從寫話上升到習作,無論從要求的質上或量上都有了實質性飛躍。可是面對這條“鴻溝”,課程標準并沒有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比如在注重興趣的同時如何兼顧語言的規范性?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去探索一個能讓我們實現從寫話到習作平穩過渡的好路子。
“賞”是語文實踐的前奏,即閱讀教學。葉圣陶先生 1963年在《認真學習語文》中就指出 :“閱讀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料一樣, 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 料……寫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 ,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 ,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 ,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 ,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 ”他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 ,才寫得好。”因此,不難看出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也就是說我們在平時要將閱讀教學和寫話教學相結合。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優秀的范例,我們要依托它,挖掘文章可以讀寫結合的訓練點,這就是第一步“賞”的核心。
以《我的路》為例。這篇文章最鮮明的特點是運用了大量的對句,“我的路不在汽車跑的寬寬的大馬路上,我的路不在人行道中間。我的路在石砌的馬路牙上延伸,我的路在雨后的泥潭水洼中鋪展”這兩句話讓我們一下子讀出了一個喜歡蹦跳,自主頑皮的小男孩兒形象。這便是這兩組對劇的魅力:它在韻律感十足的語言中機巧地揭示了我的路是什么,為下文的展開做了鋪墊。所以對句的使用就是這篇文章讀寫結合的訓練點。
模仿是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他人(他物)的行為過程,它是學習的和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學習的初期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寫作學習的入門階段也不例外。在低段的課堂過多的分析只能導致課堂的失敗,而“仿”很好地解決的了這一矛盾。這種“拿來主義”可以很好的解決孩子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困難,孩子興趣很高而且頻有創意。
在《我的路》一課中,在明確了對句這個訓練點之后,課堂上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反復讀文,孩子們找出了“不在”“在”這一組相對的詞語,體會到了這種對比表達的效果。我告訴孩子這就是對句,并練習使用一組對句說出自己喜歡的路。孩子們很容易就掌握對句的特點并能仿出非常工整的句子,比如:
我的路不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我的路在秋天楓林的“金色地毯”上鋪展。
我的路不在熱鬧的大街上,我的路在幽靜的林間小道里。
我的路不在綠樹成蔭的小道上,我的路在清澈的湖水邊。
而且很多孩子并不滿足于一組,站起來都是兩組兩組的說。比如:
我的路不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我的路不在人山人海的天橋上;我的路在涼風習習、海浪滾滾而來的沙灘上延伸,我的路在小貝殼和小螃蟹的家旁鋪展。
一二年級的文章多詩歌,我們年級在課堂上幾乎一遇詩歌便仿說,有些安排仿寫。比如《媽媽的愛》這一課,我們就安排了一次仿寫。課堂上孩子們通過反復地朗讀對文章的形式已經爛熟于心,所以只需換上他們自己和媽媽的故事即可,教師相機進行點撥,借這首詩歌的表達方式孩子們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表達著自己對媽媽的感激和愛,有些孩子說著都動容的哭了起來。
“模仿”應該是我們人類眾多學習方式中可以貫穿一生的一種,而初始階段有意義的模仿會為以后的創造打下堅固的基石。 所以在寫話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孩子大膽模仿,但同時激發孩子們創造的欲望,給他們提供最合適的“梯子” 讓他們從低層次的創造“仿”到進一步的“創”,寫出屬于自己的片斷或篇章。
比如在《我的路》一課中,孩子使用對句揭示出自己喜歡的路后,我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自己的話說出你之所以喜歡它的原因。這個問題就將這篇寫話上升到更高一級層次的“創”。要求拔高了,如何去實現呢?我的操作方法是從文本出發,尋找“創”的梯子。只要孩子能忠誠的表達自己,在他們的說話和寫話中有生活有情感,那我想隨之而來的肯定會有我們所期待的創造性。這也是我的一點反思。
“說”是“寫”的基礎。但首先我們要確立的是:不是教寫話時我們才鼓勵孩子們大膽表達自己,
而是把孩子們的“說”實踐在每一節語文教學中,實踐在每一次班級活動中。我們要保護孩子“說”的欲望,然后在此基礎上教給他們如何“說”。事實證明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可能都遭遇過寫話課堂上曲高和寡的狀況。一方面是他們不知如何“說”,但很多時候是他們不想“說”。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無論什么時候,尤其是寫話課堂上,孩子們“說”的起始、過程和結束需要我們的互動,最重要的是我們及時和中肯的評價。
其他老師在評《我的路》一課中說到了一點那就是評價語豐富,而且給予每個孩子的評價都是不同的。其實課堂上的我是不自知的。我在反思這一點時,我想這得益于我和孩子們在平時課堂中所形成的相處模式:說得多,評得多。而我們在寫話課堂上評價的目的是激勵他們寫出更好的句子和句群,促進寫作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發現他們哪怕一絲絲的閃光點或者進步,也要大力地真誠地表揚。
每個孩子都有這種渴望表揚的需求,尤其是表達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孩子。而往往我們衡量一次教學的成功看的就是這部分孩子的表現。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必須考慮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只要他們“說”得符合我們預期目標,達到目標,就要肯定孩子的表現,讓每個孩子每次“說”話都有成功感。
由于低段孩子的閱讀量和語言儲備不足,所以他們雖然在說話方面樂于表達自己,但是在寫話方面卻苦于不知該怎樣將說轉化為寫。我們在教學中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認為孩子們已經說得很充分了,相信人人都有話可說,但是實際情況是一部分孩子提起筆根本不知如何開始。這些孩子往往還是一些對自己的文章比較有想法的人。這時我們就該意識到我們還沒有很好的給孩子將口頭語言轉為書面語言的方法。我們在教學“內容”上可能成功了,但是“形式”上卻失敗了。所以我們還要給孩子提供更多優秀的閱讀材料,并在教學中注意提煉和總結對學生習作有啟發的“法”。
以上便是集我們年級組集體智慧的三步兩梯片斷式教學法,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程式,我們都一起走在探索的路上,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讓我們的寫話教學有更多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