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蠡吾鎮中心校北漳小學,河北 保定 071400)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極其弊端不斷凸顯的背景下,素質教育是一個針對性極強且創新空間很大的命題,從宏觀到微觀不同視角去審視,在教學的思想觀念、管理體制、行為習慣到模式和方法,都是創新的重要環節和巨大空間。作為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關鍵是要找準找好適合學校條件、綜合性資源以及自己特點的切入點,才能是教學取得成效。本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創新教學理性思考。
學法即學習方法,指的是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程序、學習途徑、學習手段和技能等。學生的學習由過程到結果,都離不開學法,要學生掌握、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古人強調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時,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比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國外有些學者預言:"未來的文盲是那些沒有自學能力的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素質教育",教師首先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關鍵。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學法指導呢?我們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如何預習,如何觀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由于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因此,優化課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必須要對小學1-6年級的教材非常熟悉,知道這部分教材內容與前后知識有什么聯系,對后面所學知識有什么樣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要理清與前面所學的商的不變性質有何聯系和區別,為學習通分、約分、比的基本性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深研教材時,不要把教材當成是“圣經”,認為根據教材來教是絕對沒錯的。新的課程標準提到,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縮影,而不是教學的“圣經”,不是一定要按教材去做,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根據教材提供的信息和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裁剪和重組,向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素材。內容的呈現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
我們傳統教學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高高的講臺上口若懸河、獨家鳴放甚至是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眼巴巴地被動地端坐著聽,任憑老師單向地滿堂灌。所以課堂的學習氛圍不濃,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打折扣。在老師太強勢的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根本就沒有真正體現出來。深究個中原因,最根本的還是教學理念出了偏差,進而泛顯在教育體制層面上,從根本上轉變這種理念已成為必然。而“生本教育”就是顛覆沿襲多年的上述陋習,是科學發展觀在教學理念上的體現,“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陳舊的唱“獨角戲”,而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情感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得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可見這種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才是真正素質教育的真諦所在。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僅是為了能夠學好數學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教書育人"的需要。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某一學習行為重復多次,就會形成一定的學習習慣。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看,教師在教學中注意通過操作、理解、表達有機結合的說理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通過速算、巧算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通過對應用題的思路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通過讓學生遇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學生質疑問難、勤學好問的習慣;通過學生自覺、獨立完成作業及自我檢查作業,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監控的習慣,從而逐步形成自覺、自愿、主動探索未知的良好習慣。這樣做,有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樹立整體的數學教育觀,樹立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從整體著眼,既重視教法和學法的指導,又注重興趣、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使養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有意識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