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羽潔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追溯往昔,更知海南三月三傳統延綿的可貴。黎族先祖于萬年前即繁衍于此,三亞學院旁落筆洞內古人類遺址,生活堆積層可推至舊石器時代。黎人無字,三月三從何而來無從考證。僅有昌化、東方、保亭、五指山幾處遠古神話可得略聞。最為著名的是昌化美孚傳說,謂大洪水時代,觀音(南音)與天妃兄妹以葫蘆渡難,后為繁衍后代,天妃自刺面容,于三月三與與兄結為夫婦,后人以此紀念。大洪水在古巴比倫、印度、瑪雅和美索不達米亞等的上古神話均有出現,也為美孚神話增添了幾分神秘。
另苗族也同有三月三之節。有神話謂黃帝征三苗,有五兄弟四散而逃,約定于武陵山相會。后五兄弟跋山涉水,歷盡生死終于在三月三日相聚,后做五色飯以慶祝兄弟相全。五兄弟隨后各奔東西謀生,變成了現在的馬、陳、鄧、蔣、李五姓。而海南苗族是明代從廣西凌云縣和思恩州陸續遷來,因而承繼了“三月三”吃“五色飯 ”之習俗。
然而如果細心考證,海南三月三最早僅在昌化、東方的美孚黎中出現。美孚黎語意為“住在下路的客人(漢人)”或“黎族中的客人”,也有解釋為“漢人所生的人”或“半漢人” 等。可見三月三本應傳自漢文化?!吨芏Y·春官》云:“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编嵭ⅲ骸皻q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因古人以術數建除十二辰吉兇,認為辰巳為兇,《爾雅》即云:太歲“在巳曰大荒落”。既然辰巳為兇,則必須攘除,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中說:“三月建辰,則巳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很好地說明了“上巳”一詞由來和性質,就是“上除”之“除”,即破除之意,與破意相同。上巳節于春秋時期已流行,到了魏晉定為夏歷三月初三,以便于百姓序時過節。
有趣的是,美孚黎的名稱直至清代文獻都未見記載,說明該方言區的黎族是最早應該在清代中晚期才逐步在海南形成的。然而漢族的上巳節到了晚唐以后,已經逐漸被廢棄遺忘了。這兩者的矛盾如何解釋,讓我也一籌莫展,或者美孚一支別有來歷,只是匱乏資料而已。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證,那就是美孚的三月三是來自漢族的“上巳節”,而黎族其它四支逐漸接受這個節日也是被不斷漢化的過程。
這種漢化現象也出現在南方各少數民族,諸如湖南湘西、城步和貴州水城、惠水的苗族、廣西的瑤族,廣東、福建的畬族、以及同屬古越族的廣西壯族、貴州的布依族、侗族等,均有三月三的節日習俗。然而正是這種波及式的漢化,讓漢文明的可貴傳統在南方“山阻霧障”的“蠻夷”之處延續下來,更在天涯海角這一孤島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古代上巳節又稱女兒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也即三月三是女孩兒春游的日子,因而當然也是女孩尋覓邀約如意郎君之時。杜甫的明詩《麗人行》詩中即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而海南黎人最初的三月三除了與春秋鄭國沒有盥洗的習俗有別外,放大了古上巳女兒節的意義。黎人是日父輩會領著成年的子女前去拜訪祖輩親屬,一起舉行祭祖活動,祈求賜予幸福和豐收。在祭祖的宴席上,成年子女開“酒禁”,以示成年,從此可以參加歌戀活動。歌戀活動在不同血緣之間進行。男子帶上雕琢好的牛骨頭簪,女子帶上織好的花帶,在歌戀歡會上選擇意中人,將信物相贈。女子還攜帶籃子,盛著核把飯菜招待意中郎,對歌歡會之余,將男子帶回家中款待,并相約來年定下婚期。
漢文化中,有關三月三最為赫赫有名的,恐怕就是王羲之的蘭亭曲水流觴的盛舉,也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頂峰盛事。晉代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會稽內史王羲之發出天下貼,邀約謝安、孫綽等42位當世名士,在蘭亭修禊。會稽山周圍是俊山茂竹,清流繞亭,氣清風惠,萬物竟天,而身邊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如何不令人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此日王羲之與眾友坐于曲河水畔,家仆于上游盛酒于羽觴,放在荷葉上,順流而下,羽觴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按韻賦詩,此即曲水流觴。此次蘭亭修禊我們海南的白玉蟾也列座于中,所附絕句也收列于《蘭亭集》。詩曰:“千紅萬紫競繁華,鶯燕多依富貴家。上巳蘭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楊花。”
王羲之被恭為群首,為當日題詩所成詩集作序。王羲之醉興勃發,以鼠須筆著玉帛,筆走龍蛇,一蹴而就,寫成書文俱佳的千古絕品《蘭亭集序》。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評價:“此文一意反復生死之事甚疾,現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
此后各代名士紛紛效法修禊流觴賦詩的傳統。六朝宋時,謝靈運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于王獻之。初唐的王勃更是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并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鍥云門獻之山亭序》。
王羲之縱橫天才,極喜而悲,不得不嘆息修短隨化的人生苦短,發出千古悲涼,實在是魏晉士人自由奔放的時代之風蘊養的結果。因而,上巳本是上古人自由奔放,于宗法之外釋放自由和熱情的節日。上巳的本質也成為了衡量時代風貌的一個標示。然而宋以后,理學日興,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海南三月三盛會,本質上是儒家文化圈向外作中心園輻射后,在海南島的遺留。經歷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激烈的反傳統運動后,在儒家文化中心被徹底結構之后,那些在輻射圈外圍的地區,反而較完整地保存了曾經的儒家遺風古跡。另一方面,三月三本質上作為所謂“酒神”精神的狂歡文化,與誕生它的中原儒家、法家精神本質上處于對立的位置,在秦漢后中原狂放之風日減,要求克己復禮、慎獨訥言的嚴肅倫理日重的情況下,三月三民俗日漸消弭本非偶然。儒家文化在夷夏之防的觀念下,從中土向四周輻射,形成了廣大的大儒家文化圈,海南恰處于此范圍。很容易觀察到,在日、韓、新等國家地區,很多儒家文化都得到了相對完整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