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王玲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3)
我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在2013年-2019年間取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1項,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二等獎4項,三等獎12項。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作為一個平臺,使我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技能水平得到充分的展現,通過備賽和參賽,學生的專業課理論知識、PHOTOSHOP,CORELDRAW等計算機軟件操作、服裝效果圖繪畫設計、成衣制作工藝等綜合素質能力都有很大提升。職業技能大賽從組織形式、試題、評審等各個環節都依據行業的技術標準和要求,高度模擬或仿真企業的工作環節和作業流程,競賽選手按照企業技術人員崗位操作標準進行競賽[1]。極大的推動職業教育改革 ,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徑。
現在國內的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主要包含高職和中職兩個部分,其中針對高職院校舉辦的全國性技能大賽一般簡稱“國 賽”、各個省市和自治區舉辦的省級職業技能競賽一般簡稱“省 賽”、各 個 高 職 院 校 舉 辦 的 職業技能競賽一般下簡稱 “校賽”。我院在現有的國賽-省賽-校賽三級格局的模式下,又延續性的向下發展了“系賽”,建立形成“國賽-省賽-校賽-系賽”四級備賽模式,使得技能大賽的普及面可以更加廣泛,覆蓋到更多的學生中去。讓職業院校的絕大多數教師學生都能全方位的參與到大賽的籌備、動員、選拔、訓練、比賽、總結等工作中去。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一項實務多,任務重的工作,每年在大賽前好幾個月,學院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都及早的開始動員工作,認真的安排和部署這項事情,從系部的初賽大面積篩選選手,到學院的校賽重點選拔選手,都特別重視。并且積極的組建教師指導團隊參與大賽指導工作。根據大賽的比賽內容規劃培訓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針對性訓練。通過“國賽-省賽-校賽-系賽”四級備賽模式,使技能大賽的精神和要求在更廣泛的學生中傳播,使學生意識到了專業技能學習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學習使命感。
隨著國家級、 省級、校級三級職業技能競賽格局的形成,高職實訓教學與職業技能競賽基本邁入了融合階段【2】。與本科院校的實訓室建設方向不同的是,高職院校的實訓室建設,應該更加注重和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體現所學專業的職業性特點。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最大的職業特點是“設計”和“制作”,縱觀2013至2019年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的比賽內容,主要考察的是以下三方面內容那個:服裝效果圖設計,樣衣立體裁剪,服裝成衣制作,這些是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核心技能,重點考查選手的實際動手能力、規范操作水平、創新創意水平,檢驗參賽選手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技能大賽的導向作用下,學院這幾年備戰省技能大賽的過程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沖擊國賽,積極投入經費,對標國賽標準購置了比賽必用的相關設備,實驗實訓的條件每一年都再不斷改善,現在已經擁有設計、制版、制作多種實訓室,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實訓場地和器材,為更好的學習專業技能創造了有利條件。作為職業特點更強的高職院校,日常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能向學生傳授服裝行業最新的技術;教學軟件和教學設備必須及時更新,如果默守陳規,與行業脫節,那么所培養的畢業后生失去了一定的社會競爭力,有可能就是畢業即失業。
培養適應行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培養的是滿足服裝行業發展需要的,掌握服裝設計、服裝陳列、服裝CAD、服裝制版、服裝產品開發和營銷管理等方面技能、適應現代服裝工業化生產需求的專業人才【3】。積極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可以檢驗學生服裝設計與工藝崗位通用技術與職業能力,夯實學生專業核心技能與核心知識,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同時能夠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對于強化學生職業意識、營造良好的職業競技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以賽促學”實戰競技模式,能夠讓學生在緊張的競技氛圍中努力奮進,主動探索,親身實踐,不斷提升實踐技能,這種氛圍是傳統教學模式下所不能提供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課堂教學的彌補作用。傳統的實踐教學中,學生還是處于一種老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的地位,而“以賽促學”實踐教學模式更多的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旨在培養探索實踐精神,深度挖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系賽-校賽-省賽-國賽”四級備賽模式,學生們服裝設計能力、電腦效果圖繪制的能力、服裝立體裁剪制作能力等一步步得到提升。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相對較弱,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鑒于這種情況,在今后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側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正確指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如大賽中的服裝立體裁剪操作環節,要求學生能做到分析設計圖,最終使自己的服裝作品和設計圖相吻,讓學生懂得遇到困難時要開動腦筋,自主思考,去探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了《服裝畫技法》、《服裝結構設計與制圖》、《服裝立體裁剪》等課程后,大多只能畫,卻很難將自己畫的服裝做出來,還有一種情況是,制版的時候,老師教過的服裝款式能制圖,而遇到有一點變化的新服裝款式就感到無從下手。在“系賽-校賽-省賽-國賽”四級備賽模式推動下的實踐教學,學生試著通過動手實踐去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拓寬了知識面,鍛煉了實踐能力,使得平時一些刻板難懂的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理論教學的不足。
(一)參與競賽的學生人數占整個高職學生的比例還是不高,競賽的輻射面不夠廣泛,雖然現階段我院建立起“系賽-校賽-省賽-國賽”四級備賽模式,努力使技能大賽的覆蓋面更廣,讓更多的學生能加入到大賽的過程中,但是技能大賽畢竟是選拔性大賽,最終能夠進入到省賽和國賽的選手少之又少,相比幾百人數的在校生來說,大約只占到百分一左右。系賽和校賽的培訓力度是省賽國賽不能比擬的,所以真正享受到大賽鍛煉的學生是鳳毛麟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技能競賽向實訓教學滲透,阻礙了競賽成果轉化。
(二)職業技能競賽的激勵作用發揮不夠足
根據問卷調查情況來看,技能競賽的普及推廣力度還不夠大,一 方面原因是參與技能競賽的學生,特別是參與省賽、國賽的學生,沒有起到宣傳和鼓勵其他學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據歷屆技能大賽的獲獎選手反映,技能大賽的證書并不能在實際就業時起到實質性的加分作用,很多企業并不了解這個大賽的水平。有些在國賽中取得成績的選手甚至最后轉行做其他行業,不能不說這是非常遺憾的情況,所以推進大賽與行業的融合,讓更多企業認可大賽獲獎選手,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可能才會真正激勵在校學生投身到大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