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俊夫
(中共利川市委黨校,湖北 利川 445400)
所謂現代農業,是現代工業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包括兩方面主要內容:一是農業生產物質條件和技術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技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二是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順應現代農業的要求,小農戶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要學習現代生產經營理念。第一,要重視對科技的學習和引進,在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穩產高產、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積極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二,要順應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向,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延,向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靠攏;第三,要由重視數量的發展轉變為數量和質量并重的發展,以便獲得可持續性。因為只有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才能實現產業的增值和事業的發展;第四,要樹立環保的意識,現代農業同時也是生態農業,要重視對土壤和水源的保護,在生產出健康農產品的同時,維持好鄉村的青山綠水。
首先是國家財政會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補貼資金,之后將撬動全社會的資金,如金融資本、農業資本等的相繼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導小農戶。第一步是使其回歸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鎮沒有合適和穩定的工作,就建議其選擇回鄉就業和創業,緩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殼村的問題。第二步是使其找準政策的施力點,然后積極跟進。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區,擁有大面積的耕地,那么國家必然將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時應建議小農戶以合理的價格或以土地參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轉出去,自身則選擇到農業企業中去就業或以自有資金和貸款創業。第三步是使其隨時關注國家的補貼政策,及時準確地填報、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國家政策紅利,實現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標。
產業體系主要解決的是農業的供給質量效益和產業發展的問題,要點是按市場規律調節要素和產品市場,實現高端化和融合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因生活水平提高而產生的對農產品的多重需求,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升。應著力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節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轉型協調發展。同時,延伸農業產業鏈,在農產品種植出來以后讓它進入加工、流通、倉儲、運輸等領域,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全產業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解決的是如何種地和提高生產能力的問題,要點是科技進步、全程機械化作業和生態綠色生產。我國的農業生產過程、手段和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已經從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轉向了依靠機械和技術進步。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是56%,農業全程機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麥這個特定產品中,農業的全程機械化率已經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達到了95%。今后要在這方面繼續發力,同時要重視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提升和發展農業,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投入,盡力保持住鄉村的優美環境和人文景觀。
經營體系是解決誰來種地和經營成效的問題,要點是發展組織化、集約化的生產和經營,就是把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優化組合,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因此,應著力建立和發展生產經營者隊伍,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同時,建立健全農業經營利益分配和聯結機制,確保農業經營者和農民增收。特別是要發揮農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經營,使其成為聯結農戶、農業企業和市場的紐帶,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鄉村振興正如一艘巨輪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風破浪前行,就要給它充足的動力保障,而資金、要素市場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鄉村振興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農村現有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嚴重滯后,遠不能適應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在農業領域的財政支出雖多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效率卻不高,存在著多頭管理、投資分散、對象失準、截留、挪用等問題。本來應集中支持大宗農產品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生態安全的資金,卻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營利性的龍頭企業、服務于高端消費人群的農業企業等,這樣的情況亟待改變。令人欣喜的是鄉村振興已定為國家戰略,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會逐步的推出,而財政資金因有引導和示范的作用,必須要和政策配套,實現精準投入,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最終撬動社會資本的跟進。
健全政策體系,改革體制機制,破除一切障礙,推動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按照市場的規則在城鄉的均衡配置。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完善承包地的“三權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關制度。賦予農村土地等資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獲得融資能力,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推動農業經營制度適應市場競爭的規模和變化,吸引全社會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向鄉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