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當前鄂倫春族人口不到一萬,使用鄂倫春語,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現在通用漢語。鄂倫春人一直都沿襲著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美德,體現在保護森林和愛護花草等方面。鄂倫春人世代與自然打交道,因此具有較強的森林保護意識,同時崇拜自然、圖騰和祖先。其在長期的森林游獵生活中創造了具有鄂倫春族民族特色及適合游獵生活的服飾文化,特別是狍頭皮帽,其作為鄂倫春族服飾文化的代表和鄂倫春民族的重要標識。
從古至今鄂倫春族人都生活在大小興安嶺的密林中,并以游獵作為主要生活方式,而且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還創造出了獸皮服飾文化。在鄂倫春族人生活中,其從帽子、鞋靴及生活用品,甚至住所都以獸皮作為原料,而且以狍皮最為常見。這主要與狍子具有較好的耐磨性和抗風、防寒特點有直接關系。由于不同季節狍子皮其特性也存在差異,因此適宜制作不同季節的服裝。如鄂倫春族通常利用夏季狍子皮制作春夏季服裝,利用秋冬季節的狍子皮制作冬季的服裝。這主要是由于春夏季節的狍子皮毛質短小且稀松,而秋冬季節的狍子皮毛增密且更長,防寒和抗風效果更好。由于鄂倫春族人生活的地域天氣十分寒冷,具有佩戴帽子的習慣,以此來抵御寒冷,所佩戴的帽子主要以獸首帽和毛氈帽為主。這其中獸首帽即為狍頭皮帽,其利用狍頭制作而成,里面縫有里皮和毛皮,并在帽子下接上一圈毛皮做帽耳,平時不冷時可以將帽耳翻上去,冷時再放下來。狍頭帽上的兩只狍角保持原狀不動,這樣在獵人狩獵時在抵御寒冷的同時,還能夠起到偽裝的作用。
鄂倫春族狍頭皮帽是仿造狍頭的原樣制作而成,其是利用整個狍子頭顱,在獵到狍子后,沿鼻子處將完整的狍頭剝落下來,并保留狍頭的皮毛、眼睛、耳朵、鼻子和口,通過對其進行撐開、晾干和熟制時,將狍皮浸濕,利用一種金屬熟皮工具和類似于梳子和鋸的工具刮除狍頭上油脂和青發,利用鹽水浸濕,用炭火烘烤定型。將原來狍子耳朵割下來換上兩只假的耳朵,并在兩個眼圈上鑲上黑色皮子。里面通常采用灰鼠皮,也有采用布料作為帽里的,里子通常選擇與頭發相同的黑色,狍子頭上兩只角保持原狀不動。
對于鄂倫春族而言,其服裝與其生活地帶和生活習性存在較強的關聯性。由于鄂倫春族人食物以獵來的動物、飛禽及魚類為主,而生活地區都十分寒冷,因此獸皮成為制作服裝的最好材料,不僅能夠防寒,而且還能夠在打獵時具有較好的偽裝作用。同時獸皮作為鄂倫春族人是垂手可得的材料,這也使鄂倫春族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服飾文化。鄂倫春族利用狍頭帽來抵御冬季的嚴寒,并將其作為狩獵時的偽裝工具。由于在早期鄂倫春族狩獵工具較為落后,因此利用狍頭皮帽將自己偽裝起來,同時身上穿上狍皮衣服,野獸不容易發現,能夠更好的接近獵物,有利于提高狩獵的效率。而且狍頭皮帽也成為鄂倫春族獵人炫耀自己勇敢和能力的載體,成為鄂倫春族的重要民族標志。鄂倫春族狍頭皮帽至今仍然保留且被使用著,并發展成為鄂倫春族從古至今物質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特色。
鄂倫春族狍頭皮帽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自然審美價值和意識審美價值。其自然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狍頭皮帽制作材料的自然性,即狍頭皮帽在制作過程中,無論是主體材料還是制作技藝中的材料都來源于大自然。其意識審美價值主要表面在鄂倫春族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其在制作狍頭皮帽時也融入了對自己的祈禱和美好祝愿。
狍頭皮帽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樣貌,承載了鄂倫春族狩獵及森林文化,且代表了東北地區的游獵民族文化。狍頭皮帽作為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和森林文化的載體之一,其文化價值體現在各個方面,如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生活地理環境等。鄂倫春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小興安嶺,這里棲息著各種野生動物,有著縱橫交錯的河流和各種魚類。這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鄂倫春族人最好的天然獵場,為狩獵的鄂倫春人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所以鄂倫春人非常依賴自然也非常崇敬自然,把大自然認為衣食父母,狍頭皮帽也是自然給予族人的珍貴的禮物,它原生態的外形特點彰顯出鄂倫春人對大自然的崇尚,內心深處對原生態誠摯的感恩。狍頭皮帽的這種原生態的造型和來自大自然的作品,充分彰顯了鄂倫春人在精神追求上的“真”,他們以謙卑虔誠的態度去感受、去體味、去回應自然物象所輻射的信息,狍頭皮帽表現的不僅是一種形式、一種生命、更是在昭示一種情懷、一種觀念。鄂倫春人具有人類最樸素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環境意識,也正是這種生態觀才保護了大興安嶺的生態環境。鄂倫春族對自然界的態度、認識和行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狩獵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存在價值。而鄂倫春人在打獵時,不傷害有孕再身的動物以及正在交配的動物,他們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流露出鄂倫春人內心深處的善良。可以說狍頭皮帽作為鄂倫春人善良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化顯現,更親近自然,屬于現代所推崇的綠色設計。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鄂倫春族人已經很少再打獵,狍頭皮帽變成了族人的裝飾品,逐步變成了鄂倫春族的民族標志符號。
在當前鄂倫春族發展過程中,由于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這也使狍頭皮帽的制作技藝和文化只是世代口口相傳,而且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鄂倫春族這種原始的生存方式也在消亡。鄂倫春族狍頭皮帽制品和制作技藝已成為狩獵文化的傳播載體,其能夠更好的反映出鄂倫春族人的生活觀,審美觀、宗教思想。也是研究鄂倫春民族文化發展軌跡及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開發利用價值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當前做好鄂倫春族狍頭皮帽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尤為重要。近年來鄂倫春族狍頭皮帽商品化趨勢日益明顯,被更多的人所關注后,有些人更希望得到一件民族帽飾當做藝術品來欣賞,并非為了穿戴使用。而鄂倫春族人中還會狍皮制作工藝的人日趨減少,且大多數都是老人,年輕的鄂倫春人已經對這種古老的手工藝技藝不感興趣,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都是促成鄂倫春族服飾商品化的原因。就目前來看,鄂倫春族帽飾的商品化需求逐年有上升趨勢。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做好鄂倫春族狍頭皮帽的保護和傳承。
首先,重新梳理并系統的對鄂倫春現有資源的調查研究。將以狍皮制作技藝傳承人為切入點,深入普查確認傳承人,根據傳承人不同的技藝特點確立縣市省級保護名錄和傳承人,對已經確認的傳承人深入采訪調查,搶救性挖掘整理出狍皮制作技藝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并歸類建檔,建成數據庫,實現記錄式保護??疾觳煌貐^的鄂倫春族帽飾文化異同,并搜集大量的鄂倫春族帽飾作品,可以進行博物館展示,或舉行服裝表演展示。
其次,保護鄂倫春族狍頭皮帽生存的文化生態。鄂倫春族原來特有的游獵生活有千百年的根基,但到了20 世紀60到70 年代大批漢族遷入大興安嶺地區,修鐵路,建工廠,各地設立了林業局,森林被砍伐,禽獸被捕殺,生態被破壞,這樣的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制作獸皮服飾的材料無法獲取,要想保護傳承文化,就得保護鄂倫春族生活的生態環境,發展自然與養殖相結合的生態園區,保護狍皮技藝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實現活態保護。
最后,完善保護鄂倫春族狍皮的制作技藝。保護狍頭皮帽的制作工藝,建立傳習所、手工作坊和生態保護區,自主創承人培養徒弟,以確保技藝的傳承。鄂倫春族的狍皮制作技藝已經在 2008年6月7日被列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已經率先用實際行動來保護鄂倫春族民族的狍皮制作工藝,因此我們更需要做好實際保護和傳承工作,確保鄂倫春民族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鄂倫春族的狍頭皮帽作為鄂倫春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原始藝術的遺留。狍頭皮帽做工精細,代表著鄂倫春人的智慧且有著很高的審美情趣,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藝術品,有著很高的生活價值及藝術價值。從鄂倫春人的狍頭皮帽就可以看出他們精良的手工藝、原始的審美觀念及對大自然的崇敬,同時狍頭皮帽也是研究鄂倫春民族文化發展軌跡及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開發利用價值的重要依據。因此,應當努力保護鄂倫春族的狍皮制作工藝,確保鄂倫春人的技藝和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揚。